•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疆策勒:綠樹環繞沙漠村莊

2018-12-11 10:5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地處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策勒縣,在上世紀80年代時,曾一度被沙漠幾近吞噬:沙海已到距離縣城不足2公里處。惡劣的生態環境還讓村民的生活陷入貧困。

  為了保住家園,當地全力開展生態建設,各地有識之士也帶著熱情、技術和資金來到策勒治沙,並在沙漠裏栽植紅柳大蕓、石榴、紅棗、核桃等經濟作物,發展生態農業。經過數十年人沙和諧治理,全縣基本實現了防護林、經濟林全覆蓋。其中,一支來自天津的援疆隊伍,在大漠裏一呆就是6年,用辛勤的汗水與當地人一起治理著家園。

  2010年3月,天津市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協商在和田地區策勒縣開展10萬畝治沙項目。根據部署,原天津農墾集團從2012年起開始,對和田地區策勒縣進行造林治沙工作,並與武清區、西青區成立了新疆津墾廣大農業有限公司,共同推進援疆治沙項目。

  沙漠裏缺水,為不與當地農民爭水、爭地、爭利,項目組先將治沙面積控制在1萬畝,先期開發3000畝土地作為示範區,進行苗木培育和經濟林的示範種植,建立高科技含量的苗木研發基地,培育適合當地種植及生長的苗木和經濟林品種,形成龍頭,帶動周邊地區種植業和相關産業的發展。

  沙漠綜合開發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重點開展植樹造林防沙固沙,更要做好栽植林木的保護,涉及灌溉系統、電力保障、道路等一系列工程。示範區項目每年根據沙漠地形地貌及時對原有林帶進行冬灌、清雜除險等正常工作外,聘請技術專家對項目區沙丘條塊進行落差、土方量精準測量,對項目區水、電、管網、運力等情況進行排查摸底,聘請紅柳、梭梭、大蕓種植大戶現場幫助查看地形、地貌、土質、水質等硬體基礎,提出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建議,為項目每年春播打下基礎、創造條件。

  策勒縣在每年春季、夏季時都會出現大風、浮塵、風沙天氣,示範項目區位於策勒縣風口附近,環境更為惡劣。這時,治沙隊員最擔心的就是基地的樹苗,他們加緊對苗木進行檢查。當進入基地,風一來,沙借風勢,吹得人睜不開眼睛,有時都站不住。為了確保幼苗不被風沙掩蓋,他們頂著風拿著工具,邊走邊清理,一趟走下來常常就是20多公里,每個人的頭髮裏、衣服上全是沙子。回到公司,喝一口水,咽下的半口都是沙子。

  在風沙天氣裏,樹木嫩芽在強沙塵影響下極易出現脫水及風乾的現象。為此,治沙人員及時清理被沙丘所掩埋的道路及樹木,並在各風口設置沙帳及防風墻。同時項目區地下水鹼性偏大,長期對輸水設施腐蝕以及對苗木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項目人員及時監控天氣變化狀況,合理佈局實施輪流灌溉,縮短同一區域灌溉間隔時間,確保遇到惡劣天氣苗木的根系不會缺水,增加苗木抵禦大風沙等惡劣天氣的能力,提高苗木栽植後成活率。

  2018年,津墾廣大公司在鞏固造林防沙基礎上,治理沙丘500畝,鋪設地下主管道3000米,鋪設滴罐帶64800米,修理更換水泵4座,更換閥門217個,種植梭梭、紅柳共計7.5萬顆。

  未來3年,該項目將繼續完成3000畝防沙治沙項目,以治沙造林為重點,以種植紅柳和梭梭為核心,建成3000畝荒漠肉蓯蓉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的和田綠洲。項目建成後,盛果期每年可生産肉蓯蓉750噸,將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治沙還帶動了策勒縣當地農民就業。津墾廣大公司每年雇傭短期、季節性用工約3000人次,雇傭長期工人8人,每人年均收入可達到近3萬元。在增加當地農民收入的同時,還對當地農民開展實用農業技術的培訓。公司治沙管護隊的阿裏木江2016年進入公司,之前一直在外地打零工,他説:“我現在學會了農林管護技術,能夠建設家鄉,而且收入很穩定,家鄉以後的環境會越來越好,今後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如今,策勒曾經險些被沙漠吞噬的村莊的周圍,大都被綠樹環繞,處在風沙前沿的38個自然村生態環境逐漸好轉,當地農牧民還通過種植經濟林等生態産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