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安徽以全鏈條創新體系促高品質發展

2018-11-25 11: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10月9日,合肥濱湖科學城正式揭牌。作為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展示窗口,未來,這裡將集聚安徽最高端創新資源,打造國家實驗室核心區、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教育科研集聚區、産學研用創新成果孵化加速轉化區“四個先行區”。

  “下好創新先手棋”、激發創新第一動力、打造創新型省份——安徽又有了一個重大抓手。

  “大創新大發展,小創新小發展,不創新難發展。我們要以百年眼光、集創造之力,創建以量子資訊科學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準規劃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錦斌説。在安徽,“系統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産業創新和制度創新,這個全鏈條創新體系正在有序建立。

  2015年8月,安徽被國家確定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2016年6月,國務院批復《安徽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方案明確提出,建設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和産業創新中心。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劃,2017年1月,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批,成為繼上海張江之後,全國第二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記者從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獲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聚焦原始創新,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實現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檢驗,包信和院士榮獲2018年度陳嘉庚化學科學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腫瘤細胞免疫治療、超高場磁共振等技術打破了國外産品的壟斷局面;中電科38所“魂芯二號”DSP晶片採用自主體系架構,實現了對國外同類産品性能的超越。

  “‘靶向治療’是現在國際公認的‘高精尖’的放射治療技術,這種治療方式由於技術瓶頸,設備全靠進口,運營管理成本極高,患者一個療程可能需要30萬元至50萬元的費用。”日前,記者在位於合肥市高新區的合肥市離子醫學中心,遇到了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永華。陳永華告訴記者,在合肥市的大力支援下,“現在我們設備各子系統及核心部件已全部研發完成,從部件設計、加工製造、安裝調試到測試運作,均實現了國産化。2019年光子治療能夠投入臨床應用,2020年質子治療能夠應用於臨床。未來治療費用將降低一半以上”。

  這是安徽省強平臺促轉化,利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的超導磁體等技術産生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這種轉化方式被形象地稱為“沿途下蛋”機制。此外,安徽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等單位積極創新高校院所成果轉化機制、“雙創”工作推進機制、産學研合作機制,一系列創新舉措使安徽省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在新型顯示、生物健康、智慧語音、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成功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安徽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3種方式共轉化科技成果347項、轉化總收入達8.35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74.4%和81.9%。

  立足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安徽省在産業創新上持續發力。

  2015年9月以來,安徽省先後分兩批確立24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基地,並於2016年底啟動以加快推進重大新興産業基地、重大新興産業工程、重大新興産業專項建設,構建創新型現代産業體系為內容的“三重一創”建設。新型顯示、機器人産業基地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試點以來,産業規模顯著擴大,核心技術研發和産業化實現多點突破,2017年兩個基地共實現産值2042億元,集聚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28家、産業鏈上下游企業354家。近兩年來,安徽省新興産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世界首條在建10.5代玻璃基板生産線、國內最薄的0.15毫米超薄浮法玻璃、世界首款多語種實時翻譯機相繼實現量産,在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石墨烯、精準醫療等新興産業領域催生了一批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

  創新之路並非坦途。著眼于創新鏈上中下游存在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安徽省下大氣力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産業對接、科研項目同現實生産力對接,提高各類創新主體獲得感。

  在創新鏈上游,安徽省率先在全國建立“動態調整、週轉使用、人編捆綁、人走編收”的編制週轉池制度,在不增加全省事業單位編制總量前提下,將“空編不用”的閒置編制放入週轉池統一調配,優先傾斜高校和科研院所,為高校院所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同時擴大高校院所創新自主權,激發高校院所創新活力。

  在中游,以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為出發點,支援中電科38所太赫茲安檢儀研發團隊探索“股權獎勵+團隊跟投+基金獎勵”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大力支援合肥智慧財産權法庭建設,合肥仲裁委員會智慧財産權仲裁中心成為安徽省唯一入選全國首批能力建設智慧財産權仲裁調解機構;加快推進“中國(合肥)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建設,建成集快速審查確權維權于一體的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合肥高新區率先啟動智慧財産權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綜合執法改革試點工作。

  在下游,強化創新激勵機制,支援企業以股權、期權、分紅等多種方式激勵核心科研團隊和管理人員;強化科技金融支撐,設立總額為20億元的省級種子投資基金和150億元的省級風險投資基金,建立容錯機制,投資失敗容忍度分別達到50%、30%,引導政府股權基金投向種子期、初創期企業;在全省7家科技支行探索建立單獨授信管理和風險容忍機制;開辦科技保險險種超過15個,為企業提供1300億元風險保障。

  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與創造潛能。統計數據顯示,安徽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6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近5年,共有6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65項發明專利獲國家專利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白海星 文 晶)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