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自貿區建設5週年】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釋放更多紅利
一點接入、一站式辦理,從“串聯式”申報,到一次性、同步化“並聯式”流程再造……作為一項發端于自貿試驗區、頗具代表性的制度創新,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不僅成為自貿區建設的“標配”之一,還有力助推了我國國際貿易監管體系與國際接軌,成為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對於很多“老外貿”來説,以前最頭疼的要數準備報關材料,不僅手續繁瑣、費時費力,還要在海關、商務、邊檢等多個口岸部門之間來回跑。“眼看貨物堆在貨場上卻上不了船,多耽誤一天就要多損失幾千美元,著急啊!”這樣的吐槽並不少見,如何最大限度地簡化企業申報流程、促進貿易便利化,成為口岸各部門共同面臨的新課題。
2014年6月,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不到9個月,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試點在上海洋山保稅港區正式啟動。從一開始,該試點就圍繞打造可複製可推廣“制度高地”的任務先行先試,徹底摒棄了“政策洼地”的傳統思維,為全國自貿區建設及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示範。
試點成效如何?企業説了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採用網際網路接入,企業可隨時隨地錄入申報數據,不僅減少了重復錄入工作、降低了企業成本,還大幅提升了通關效率,讓企業得到滿滿的獲得感。
“我國是全球貿易大國,通過‘單一窗口’建設,能夠極大提高國際貿易供應鏈各參與方系統間的互聯互通,進一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口岸管理和服務機制,釋放更大的改革紅利。”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工作組組長、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廣志説。
依託各自貿區良好的平臺支撐,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不斷加快,並逐步實現了從“方言版”向“標準版”的升級。
據悉,“單一窗口”目前已實現與25個部委的系統“總對總”對接,提供了貨物申報、艙單申報、運輸工具申報、展覽品申報、許可證件申領、原産地證書申領、企業資質辦理、查詢統計、出口退稅、稅費支付、加貿保稅、跨境電商等12大項基本功能,滿足海運、空運、公路等各種口岸類型和特殊監管區、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業務辦理,實現“一點接入、一次提交、一次查驗、一鍵跟蹤、一鍵辦理”。
值得稱道的是,“單一窗口”全部實行免費申報制度,所有企業通過“單一窗口”申報全部免費,贏得了企業的普遍點讚。截至目前,“單一窗口”單日申報量已突破86萬票,主要申報應用率提升至80%,累計註冊用戶60萬餘家,總申報業務量超過1.45億票。一方面通過打造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為企業降低通關成本,提升貿易便利化水準,另一方面借助流程再造和大數據分析,提高口岸職能部門的風險防控能力,強化貿易監管效能。據統計,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使用之前,在進出口環節僅海關需要驗核的各種監管證件達86種,涉及19個部門。從11月1日起,進出口環節46種監管證除保密需要等特殊情況外,其餘全部實現聯網核查。
據海關總署口岸監管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企業用戶可直接登錄“單一窗口”門戶網站線上申請,發證部門審核通過後將證書電子數據傳輸到海關,並在通關環節實現與報關數據的自動比對、智慧驗核,審核結果再統一通過“單一窗口”反饋給企業,實現了監管證件申報、審核、通關和反饋的全流程網上辦理。
目前,以對標國際為核心的自貿區海關監管制度已基本確立,貿易便利化水準進一步提高。來自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先進區、後報關”“自行運輸”“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多項海關監管創新制度已率先對接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通關無紙化率從自貿區掛牌時的8.4%大幅提升至90%以上。在普華永道、上海美國商會等機構調查中,“先進區、後報關”制度被企業評為最重要、企業受益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自貿試驗區改革之一。(經濟日報 中國經濟網記者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