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
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寶貴機遇
馬佳麗 席爾瓦
經濟特區不僅名字是中國首創,而且涵蓋多種形式,為中國利用境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發展經濟提供了重要平臺,成為中國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形式。
我曾多次訪問過中國。今年7月,我參加了為期3周的“2018年中國發展成就研討會”,參觀了多座城市的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産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再次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作為秘魯前外貿旅遊部長,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經驗,尤其是在經濟特區建設和旅遊發展上的經驗值得世界借鑒。
中國經濟發展遵循從“點”到“線”再到“面”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經濟特區作為“點”發揮了重要示範作用。
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設立在南部的廣東和福建,這兩個省份鄰近香港和澳門,有利於吸引資金和技術。政府也為特區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特區取得了巨大成功。深圳特區2017年國內生産總值超過2.2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秘魯國內生産總值的1.5倍。
特區的成功也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經濟特區不僅名字是中國首創,而且涵蓋多種形式,如中國陸續建立的眾多國家級高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乃至沿海開放城市,為中國利用境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發展經濟提供了重要平臺,成為中國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形式。正因如此,經濟特區先後被賦予了眾多美稱:改革的“試驗田”,對外開放的“窗口”等。
中國經濟特區的實踐和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國際意義,為包括秘魯在內的許多國家所借鑒。中國經濟特區在上世紀80年代初見成效後,秘魯于1990年開始對外國直接投資打開了市場。數十年來,中國經濟特區一直為秘魯的發展發揮著“示範區”的作用。
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帶來了旅遊業的繁榮。中國旅遊市場規模總量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法國、西班牙和美國。中國的發展與旅遊是雙向互動的。改革開放推動了旅遊業的繁榮,增長的旅遊業又促進了相關領域更好地發展,如機場、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設施。中國的其他公共配套設施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這裡,我尤其想強調中國為改進環境而付出的努力。
旅遊是在“富起來”之後的精神生活追求。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期間,中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2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990.8億元。中國出境遊市場的飛躍發展更能體現改革開放給老百姓帶來的生活富足。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遊近1.3億人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不遠萬里來到秘魯,其中很大比例是文化遊。秘魯以古老的印加文明而享譽世界。秘中兩個古老文明的諸多相似之處,也增強了對中國遊客的吸引力。
秘魯與中國已建立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在自貿協定框架下的經貿關係密切,兩國文化紐帶緊密相連。這不僅為秘魯提供了接近世界上最大市場的機會,更是秘魯學習借鑒中國經驗的大好時機。中國改革開放經驗值得世界借鑒。我們一定要抓住中國改革開放的寶貴機遇。
(作者為秘魯央行執行董事、前外貿旅遊部長,本報記者陳效衛採訪整理)
與世界共同見證“中國奇跡”
阿利裏奧 波爾斯布魯克
中國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來中國旅遊、學習、工作、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如今,中國正在全面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在商業活動、人力資本、文化體驗等方面,中國已經與世界接軌。
過去12年裏,我訪問了中國5次,見證了中國的日新月異。
2006年,我參加了一個外國記者赴華訪問項目。坦率地説,出發之前我還以為,北京和上海是分佈著農舍和寶塔的鄉村。
那時我已訪問過一些國際大都市,如紐約、巴黎、柏林等,但真正看到北京時,我仍然被這座現代化的都市所深深震撼。參觀故宮、天安門等地後,我更是意識到:我們教科書中那些不起眼的中國故事實際上是多麼博大精深!
蘇利南和中國相距一萬多公里,途中加上轉機時間至少需要25小時。相距遙遠不可避免地導致兩國民眾往來較少,相互了解也不多。無知自然産生偏見,我把扭轉這種偏見作為自己的使命。我先後動員了20多位親朋好友前往中國。他們回來後無不對中國大加讚賞。與此同時,我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之行的文章,講述我在中國的經歷。越來越多的蘇利南民眾讀到客觀的文章,糾正了西方媒體報道留下的偏見印象,與世界共同見證“中國奇跡”。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減貧成績世界矚目,7億多人擺脫貧困。中國還提出,到2020年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記得第一次到中國時,我還遇到過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天我和一名黑人同事逛商場,有一群人一直跟隨著他,並小聲説“埃托奧”。我們知道埃托奧是喀麥隆著名球星,於是告訴他們認錯人了。他們雖然有些吃驚,但仍高興地與我的同事合了影。如今在中國,尤其是大城市,這種情形已不會再出現。中國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來中國旅遊、學習、工作、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據統計,2017年中國入境旅遊市場高達1.39億人次,來華學習的外國留學生超過50萬人。如今,中國正在全面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在商業活動、人力資本、文化體驗等各個方面,中國已經與世界接軌。
與此同時,中國也變得更加開放包容,市場也更加完善。出於職業的敏感,我格外關注中國媒體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媒體的報道更加多樣化,調查報道也不斷增加。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是給中國媒體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7.88億。隨著網際網路媒體的快速發展,資訊傳播更加暢通,內容更加多元,個人也有更多的機會和途徑展現自己的才華。
我相信,隨著蘇中關係的不斷加強,將有越來越多的蘇利南人選擇到訪中國,而他們所受到的震撼,也會遠超于我。
(作者為《蘇利南時報》總編輯,本報記者朱東君採訪整理)
向世界介紹全面真實的中國
埃萬德羅 卡瓦略
與一些國家以鄰為壑不同,中國非常重視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緊密聯繫,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當保護主義盛行時,中國主張最大程度的貿易開放;與一些國家奉行用“暴力與火藥”解決衝突不同,中國提倡對話,主張互利互惠。
過去5年,我大部分時間在中國度過,對這個東方國度有了全新的認識。我見證了中國的巨大變化和發展奇跡,也在不斷為中國鼓與呼,努力糾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一些偏見和誤解,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比如2017年冬天,我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30天,看到了持續一個月的藍天白雲。中國推出一系列環境治理舉措,在環境治理上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績。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過去5年多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方方面面的,如消除貧困、推動自貿區發展等。中國已使7億多人擺脫貧困。中共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更是取得了決定性進展。所有這些,都為包括巴西在內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
中國能取得富有成效的脫貧成就不是偶然的。首先是中國政府制定了明確的脫貧目標,出臺具體計劃,有利於找準真正的貧困群體,有效調動資源,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完成歷史使命。其次是方法得當。中國在消除貧困的方法創新上令人印象深刻,如精準扶貧,“精準”具體到扶貧對象、目標、內容、方法、考評、保障等方面。在此基礎上,中國又提出了“志智雙扶”的創新理念。中國在脫貧方面推出了許多創新之舉,比如電子商務,將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以此提高農民收入。此外,還有光伏扶貧、産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等舉措。可以説,中國在扶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我本人也從中受益良多。我現在已經能熟練網購,使用共用單車和移動支付。移動支付讓大家做到了購物不帶錢包,既便捷又安全。改革開放不僅讓中國擺脫了經濟落後局面並得到世界認可,而且也在不斷為建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在“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下,致力於全球的共同發展。2017年中國經濟規模達11萬億美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升至34%左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更是帶動了相關國家的發展。中國成為很多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投資方,就是有力的佐證。即使如遠隔重洋的巴西,也從中國的投資、貸款和建設項目中受益良多。2003年至今,中國對巴西投資項目260多個,投資金額約1300億美元。就建設項目而言,僅中國國家電網建設的兩條特高壓輸電線路,就滿足了4000萬巴西人的用電問題,並提供了近4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對世界的貢獻非常巨大。與一些國家以鄰為壑不同,中國非常重視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緊密聯繫,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當保護主義盛行時,中國主張最大程度的貿易開放;與一些國家奉行用“暴力與火藥”解決衝突不同,中國提倡對話,主張互利互惠。
令人遺憾的是,外界對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巨大貢獻並未全面了解。有些西方國家習慣於以老眼光甚至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作為中國問題專家,我有責任澄清是非,向世界介紹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
2015年6月開始發行的《今日中國》葡文版,是巴西介紹中國國情的重要雜誌。在創刊之初,我即擔任執行主編,積極撰文介紹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和貢獻。《今日中國》不僅向巴西介紹中國,也已成為中國認識巴西的重要平臺,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我還在巴西的智庫瓦加斯基金會創立了巴西中國研究中心,在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創立了金磚研究中心。目前我正在撰寫專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期系統客觀地向巴西和世界介紹“中國奇跡”。
(作者為巴西瓦加斯基金會法學院副院長、巴西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本報記者陳效衛採訪整理)
中國為世界作出巨大貢獻
阿比 西蒙娜 大衛
中國政府不僅重視提高民眾的生活水準,而且積極參與南南合作,努力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發展水準。中國政府制定發展規劃時,重視將全球共同利益考慮在內。
我有幸曾在北京學習進修多年並獲得了博士學位。此後,我還多次訪問中國,從東部的繁華城市到西部的邊遠鄉村,都留下過我的足跡。我目睹了中國政府為治理環境而付出的努力,感受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巨大進步,見證了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在我看來,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在我熟悉的教育方面,中國大學在世界上的聲譽越來越高。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前往中國留學,與我一同攻讀學位的同學就來自10多個國家。據統計,1978年來華留學生僅有1200人,目前已升至50多萬人。留學生人數的激增表明中國的發展壯大。
更為可貴的是,中國在自身發展後,不忘其他國家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斷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援與無私的幫助。統計表明,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進出口總值達6.0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2%,高出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3.3個百分點。
在拉美地區,過去幾十年,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額已達數千億美元,這對各國民眾的生計非常重要。2004年,中國援助格瑞那達重建了被颶風“伊萬”摧毀的體育場,體育場的及時重建讓一系列區域性賽事得以順利舉辦。重建後的體育場寬敞明亮,也成為當地舉辦重要活動的首選。中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讓許多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學生重返校園。2015年和2018年,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兩次訪問加勒比地區,給格瑞那達和周邊國家及時送來醫療援助。
可持續發展對格瑞那達等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非常重要。水溫上升和海平面上升,會直接危及加勒比國家低窪沿海地區,並衝擊我們賴以生存的旅遊和水産養殖等行業。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中國經驗越來越得到拉美國家的認可。中國政府不僅重視提高民眾的生活水準,而且積極參與南南合作,努力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發展水準。中國政府制定發展規劃時,重視將全球共同利益考慮在內。有關環保的諸多舉措都是佐證。
(作者為格瑞那達青年漢學家,本報記者陳效衛採訪整理)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3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