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基層幹部的職責是做實事敢擔當”(新時代擔當作為典型風采)

2018-11-09 10:1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9月26日,在羌塘草原腹地的西藏阿裏地區措勤縣磁石鄉的物瑪湖旁,一年一度的“割草節”吸引了上百戶牧民群眾聚集於此。一個穿著紅色羽絨服的漢族男子穿梭在載歌載舞的藏族群眾中,用藏語與大家親熱交談,他就是該鄉黨委書記李志龍。

  把生態環保、旅遊開發和脫貧攻堅搞得紅紅火火

  磁石鄉地處西藏阿裏地區最東端,平均海拔4700多米,面積835.8平方公里,共742戶2756人。磁石鄉政府所在地離縣城只有53公里,但記者的越野車走了近3個小時。“今年雨水多,水毀路段多。明年路修好後,我們格瑪村62戶211名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就能吃上旅遊飯脫貧了。”李志龍把記者帶到西藏第三大湖泊——扎日南木措旁,請記者看看他們剛規劃建設的旅遊服務項目扎日南木措黑帳篷大本營。

  “家裏開了一家茶館,生意還不錯,再加上國家補貼,一年收入能有6萬元左右,現在的生活很好。”在黑帳篷大本營門口,53歲的格瑪村牧民白扎向我們介紹。記者發現,這個以農家樂形式吸引遊客的地方,既乾淨又整潔,晚上還有當地原始郭莊“彈舞”表演等活動,能讓遊客深度體驗牧區生活。

  高寒偏遠的磁石鄉,近年來生態環保、旅遊開發、脫貧攻堅等工作搞得紅紅火火,先後獲得西藏自治區“優秀基層黨組織”、阿裏首個自治區級“生態鄉鎮”等榮譽。

  “咱們磁石鄉優勢不明顯,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李志龍説。經過深入調研,李志龍分類施策,引導刀青村發展蔬菜大棚種植,鼓勵尼龍村開發溫泉旅遊和紫絨山羊規模養殖,幫助加饒村壯大草原畜牧業……兩年孵化培育具有當地特色的、牧民能幹會幹的脫貧增收項目15個,使全鄉貧困人口從2015年的356戶1023人減少到228戶714人。

  三年走遍全鄉742戶牧民家,形成五大本調研報告

  出生於湖南省漣源市的李志龍,2003年退伍後考入西藏大學,2006年畢業時,他主動選擇到阿裏地區最偏遠的措勤縣鄉村工作,如今他的愛人孩子在數千公里之外的湖南老家,每年只能在春節假期團聚一次。

  在措勤縣工作十幾年毫無怨言,這是李志龍最讓同事和群眾敬佩之處。2015年,李志龍從縣直部門派到偏遠的磁石鄉擔任鄉黨委書記,他挨戶走訪調研,3年來走遍了全鄉742戶牧民家,形成了厚厚五大本調研報告。不到一年,原本白凈的小夥,變成了黝黑滄桑的糙漢子,看上去與當地牧民沒多少差別了。

  在磁石鄉沒日沒夜地工作三年多,35歲的李志龍身患多種高原性疾病。他患有嚴重痛風,但他強忍病痛折磨走村串戶。當地群眾心疼地説,不用看臉、光看一瘸一拐走路的姿勢就知道,那是李書記來了。妻子兩度臨産他都沒能回去陪伴,甚至都沒向組織提過這事兒……

  “基層幹部的職責是做實事敢擔當。”李志龍説。

  以前的磁石鄉,幾乎沒有鄉鎮的樣子,鄉政府所在地沒幾戶人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黑燈瞎火。為改變現狀,李志龍四處奔波,爭取到對口支援措勤縣的國家電網公司800萬元投資,對鄉政府駐地及周邊實施鄉村環境整治工程,新建了村民文化廣場,鄉里還定期組織幹部群眾開展清掃垃圾、美化家園活動,幾年下來,到鎮區生活的牧民多起來了。

  紮實搞好鄉村黨建,讓群眾堅定跟黨走

  “李書記來了後,咱們鄉黨員幹部精神面貌真是煥然一新。現在群眾一有事就找村兩委,相信我們的能力,堅定跟黨走。”磁石鄉幹部卓瑪説。

  磁石鄉有14個黨支部251名黨員。3年多來,李志龍認真履行基層黨建第一責任人責任,堅持把黨建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形成了黨建統領全鄉工作的大格局。突出黨員先進性教育,提升黨員幹部能力素質,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開展“老黨員送教到府”“百名村幹部文化素質提升工程”和藏漢雙語學習等活動,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越發凸顯,黨建工作,像磁石一樣把廣大黨員群眾緊緊團結在鄉黨委、村兩委周圍。

  李志龍大力推動鄉黨委、政府辦公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西藏自治區“約法十章”“九項要求”。在黨風廉政建設上,對鄉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和鄉黨委班子成員一崗雙責等職責進行明確和細化,並督導檢查。

  “我普通話説得不太好,以前以為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足夠了。李書記來後,村黨支部的活動多了,對黨員的要求也嚴了。他多次到村裏來,耐心聽我講對村裏發展的想法,要求在脫貧致富中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格瑪村牧民黨員次旺石曲説,“在李書記鼓勵下,我帶領10余名貧困戶成立了格瑪村建築施工隊,今年都摘了窮帽子。”

  今年磁石鄉集體經濟估計能有利潤160余萬元,其收益的60%用於貧困戶713人分紅。李志龍説,“今年,我們還將給鄉里無勞動能力的群眾發放定向性政策補助資金10余萬元。預計還能讓140戶541人穩定脫貧。”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