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設網路強國,中國擁有自身的獨特優勢

2018-11-09 09:31: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編者按: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11月7日在浙江烏鎮開幕, 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

  面對全球網際網路的變化與挑戰,中國將給出什麼樣的答案,世界正在期待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生産網路不斷擴大,從一國走向多國,從多國走向最終的全球化。在此過程中,社會生産網路在空間上、行業間、甚至産品內部等各個維度變得日益錯綜複雜。與此同時,生産網路交換的重點內容也逐步從農業産品、工業産品、資金流,最終走向數據流、資訊流。經濟強國也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産業特徵:農業強國、工業強國、貿易強國、金融強國。在網路時代的背景下,資訊流、數據流正在成為新的生産資料,同時也越來越直接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經濟強國也將越來越多地依靠網路強國。

  當今世界正經歷資訊革命,將帶來生産力又一次質的飛躍,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等領域發展産生深刻影響。中國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以資訊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建設網路強國,中國擁有自身的獨特優勢。

  中國建設網路強國具有市場規模優勢

  網路具有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網路中每加入一個新用戶,它的規模收益就越大。我國擁有將近14億人口,現有的網際網路用戶和手機用戶都十分龐大,從孩童到老人,幾乎人人都會使用智慧手機。我國所擁有人口優勢是建設網路強國的巨大支撐力,這是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沒有的先天條件。中國有阿裏、騰訊這樣的世界級網際網路公司,這和中國國內規模巨大的市場密不可分。充分利用人口優勢,發揮人口基數作用,可以使我國的網路強國建設事半功倍,對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

  如今的網路時代早已不同於傳統的免費網際網路時代,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催生了各式各樣的盈利模式。網路時代不會埋沒任何人的才華,每個參與者都可以利用網路創造財富。他們既是網際網路服務的創造者,也是網際網路服務的享受者。因此,打造全方位的網路空間,擴大網路基礎設施的覆蓋率,可以使我國的市場規模優勢在網路強國建設中發揮到最大程度。

  建設網路強國對人才和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網路強國的特徵表現為一國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強大的抵禦網路風險的能力以及網路治理能力,在實現高水準的網路效率同時,也能夠實現高水準的網路安全。無論是社會發展的何種階段,人才、基礎設施都是建設經濟強國的兩個重要支柱。前者的創新能力依賴於國家的人才培養和激勵體制,後者則依賴於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監管和維護。網路強國的建設,根本上仍然需要依靠網際網路人才隊伍和網路基礎設施建設。

  對於一個微觀企業而言,網際網路首先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産業,離不開一流的技術人才作支撐。經過二十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在網際網路技術領域收穫了喜人的成就和豐富的技術經驗及專業人才。自2003年開始,中國申請的相關專利數量以10%的速度逐年遞增。在市場需求激勵之下,大量的高校畢業生畢業後涌向網際網路企業,給網際網路行業提供大量IT人才,年輕化的人才隊伍更有利於技術進步和創新。2017年,按照市值排行的世界十大網際網路公司當中,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佔據了其中四席。我國的網際網路實踐和創新立足於本國國情,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生産、生活已經和智慧網路緊密聯繫在一起。不過,我國網際網路科技人才的資源總量雖然較大,但是高端技術人才仍然是稀缺資源。

  對一個國家而言,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網路強國的建設對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路強國所指的基礎設施,不僅僅包括狹義的電信、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還包括網路經濟和實體經濟互動的環節。網路基礎設施還包括網路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以及與網路安全相關的相關設施。例如,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安全防護保障,網路安全資訊統籌機制、手段、平臺。“要致富,先修路”,而網路基礎設施就是當今資訊時代的“高速公路”。

  網路強國的實質是資訊技術強國。網路發展以技術作為支撐,核心技術是制約我國建設成網路強國的最大難關。擁有了核心技術,才能擁有技術比較優勢,從跟跑技術發達國家到完成“彎道超車”。核心技術的誕生,是要通過海量的試錯試出來的。這不但要求科研考核機制要具有包容性,允許科研人員失敗;而且還對融資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融資機制也要具有包容性,要能夠容忍技術攻關的一再失敗。因此,我們的科研考核機制要進行改革,從短期的、高頻率的考核,轉向較長週期的考核機制,從重數量的考核機制,轉向重品質、重同行口碑的考核機制。另外,對融資機制而言,也要求發展股權融資、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改變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的融資結構。

  中國建設網路強國面臨著與實體經濟相互融合的問題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發展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同時,新技術會給傳統産業帶來衝擊。網路經濟的這種“創造性破壞”,也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比如零售服務業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有走弱的趨勢。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種矛盾:一方面,和歷史上的其他新技術、新的生産方式一樣,網路技術提高了資訊流效率和生産效率,其做大的是整個經濟産出的“蛋糕”。在此過程中産生的分配問題,需要國家通過稅收、補貼等方式,通過再分配來維護基本的社會公平;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網際網路可以實現良性的互動,實現雙方共贏。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