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風來,兩岸花開》——樂遊篇

2018-11-08 14:48:00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大1路”如今變為純電動車(來源:北京青年報)

  “臺灣的朋友到北京來旅遊或者來工作,我都會(跟他們)推薦他們到北京一定要坐一下長安街上的1路車。還有很有名的前門的鐺鐺車,這是最具老北京風情一個特殊的體驗。”臺灣《中國時報》駐北京記者王銘義説。

  被北京人愛稱為大1路的公交車,伴著改革開放跑了40年,如今依舊行駛在長安街上。在北京人眼裏,車上的外地乘客,早就從當年出差辦事的“公家人”,變成了五湖四海的“觀光客”。

  “旅遊”,這個當年老百姓還不知道為何物的詞彙,曾幾何時,早已成了天天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旅途中他們所看到的那一道道靚麗的風景,都成了40年時代發展的美好見證。

  樂遊

  當年出差北京的人家中,大都會珍藏著一兩張泛黃的和天安門神情莊嚴的合影。那是那個時代最自豪的標準照,但它和旅遊無關。

  1986年春天,遊客在故宮合影留念。作者:劉偉

  臺灣《中國時報》駐北京記者王銘義説,“真正到這邊組團來旅遊的大概是到90年代中期才慢慢多起來,大陸那個時候旅遊觀念還沒有很成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趟遠門還要有單位開的介紹信,否則既無法買票也無處住宿。欠發達的交通網,更會讓當年那些“心繫遠方”的人們望而卻步。

  記者探訪馬克客棧

  “從成都到九寨溝大概要三天,九幾年的時候,走走停停有一些地方你要穿山,有一些地方你得走路,以前沒有機場,連路都找不到了哪有機場。”在廈門經營民宿的馬克,是九十年代就從臺灣來大陸的資深“旅遊達人”,他還清楚地記得,旅遊概念在大陸最初興起時,人們首選的目的地,大多是心中嚮往多年的那些神聖的“遠方”。

  他説:“在九幾年的時候我們遇到的那些遊客,他們給我們的一個感覺就是他到了一個地方以後,感覺他是在圓一個心願。比如説我到了北京天安門的時候,我發現了很多人是懷著一種很虔誠的心到這個地方。”

  80年代旅行乘坐飛機 圖片來源:海都網

  臺灣大學大四學生嚴於涵曾多次來大陸旅遊,她想明年要坐火車到拉薩,想要親身體驗一下“天路”列車。 臺灣《中國時報》駐北京記者王銘義説:“當時新疆烏魯木齊到蘭州高鐵開通了,我們當時很幸運的是第一批的試運作乘客,完全很深刻體會到整個過去十幾年,大陸在道路設施方面改變,對於旅客在旅行方面提供便利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想不只對臺灣民眾,對大陸居民應該講是改革開放最具體的縮影。 ”

  交通便利了,錢包鼓起了,大陸百姓的旅遊熱潮也快速涌動起來。從首都到拉薩,從北京到羅馬,乘著汽車火車,乘著高鐵飛機,借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助力,他們在不斷追向心中的“遠方”。而行走天下的路上,人們對“旅遊”的觀念和認知,也在與時俱進地“升級換代”。

   青藏鐵路通車,被譽為“天路”。

  馬克自己也是一個旅遊愛好者,他對旅遊很有自己的體會:“現在慢慢的旅遊,有人會把它當作一種心靈上的解放,這種目的的人其實蠻多的,我覺得這樣的族群未來我相信他會讓旅遊走向另外一個層次。”在大陸行走多年的馬克敏銳地看到了富裕起來的大陸民眾,隨著時代進步與眼界開闊,對旅遊有了更高的追求,不但是物質,更在精神。“從一開始我們民宿只要有床,一直到現在還要有很多很多的各項不同的服務,主要也是這個業態它形成了一種很大的發展。”

  

  記者採訪《中國時報》駐北京記者王銘義。

  個性化的自駕、徒步、民宿、主題深度遊……在臺胞眼中,人們需求導致的旅遊方式的越來越多元化,無疑是大陸旅遊業發展的極好例證。在臺生羅舜典的眼裏,大陸旅遊的全面提升,絕不僅僅在硬體,更多的是體現在人們對旅遊認識的昇華。他説:“我個人覺得大陸現在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了,人民的生活水準有很大的提高,物質方面也不再是最主要的需求了,大家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方面的東西,現在‘世界這麼大,我想去走走’已經不再是只是説説而已的東西了。”

  2017年最受歡迎的旅遊APP排行榜資料圖 (來源:中商情報網)

  搭乘著“網際網路+”的快車,旅遊企業也在快速“開疆拓土”。如今網際網路上的一個應用軟體,就可以為你打造出一場完美旅行。臺灣大學大四學生嚴於涵現在的出行,用她的話説,一部手機,可以全部搞定。“像我這幾次在大陸出去玩,我都會使用在手機裏下載的好一個APP,它就可以在短短的十幾秒裏幫我配出一個符合我的偏好的行程安排,我覺得非常方便。”

  靠改革之力,得開放之利。因時而乘勢,旅遊借力網際網路+,井噴式大發展,最該感謝的是我們的時代。臺灣《中國時報》駐北京記者王銘義對此感觸很深,他説現在每個人過去10年的經驗,可能會超過一般人過去四五十年的體驗。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的感受。

  “中國現在的觀光發展非常迅速,每一天都有新的變化,因為我在這邊讀書,所以有切身的體會,很享受這裡的生活。”臺灣學生羅舜典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

  背起行囊,向著下一站旅行。

  去金水橋畔去布達拉,去非洲草原去羅馬,去心中那些所有的“詩和遠方”,去每個地方留下每個中國人笑意盈盈的臉。

  我們會一直在路上。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