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知識無價亦有價(改革開放40年40個“第一”)

2018-10-30 10:0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申請專利在此排隊,第一號航太207所”。30多年前,憑藉寫著這些字的牌子和三天三夜的排隊等候,胡國華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件專利的發明人。“85100001.0”這個專利號,連同胡國華的名字,成為中國智慧財産權保護史上標誌性的符號之一。

  “在實施專利法之前,技術是公有的共用的,只需開一個介紹信説明身份,便可將別人多年研究的結果瞬間學到手。”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今年75歲的胡國華仍舊激動不已,“一家挑水家家喝”,這種方式錶面上利於交流有利發展,實則打擊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是改革開放為科技人員松了綁,讓知識有了價,激發了大家從事創造發明的積極性。”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得知這一消息時,在原航空工業部207所工作的胡國華動起了腦筋,“我們要第一個申請。”

  隨後,帶著想了半天才寫好的牌子,胡國華來到國家專利局邊上的一處平房。“當時那裏正在裝修,雖然亂糟糟的,但周圍已經有不少人在徘徊觀望。”胡國華得意地説,“大家都很振奮,卻不知道在哪申請,我當時就把牌子往門框上一挂,大家就自覺在我身後排起了隊。”

  胡國華申請的專利是“可變光學濾波實時假彩色顯示裝置”,“這個裝置可以將從衛星上拍的地面照片,顯示為按某種特徵不同而編制的彩色圖像,從而看到更多資訊。”1985年12月,胡國華順利拿到了專利證書。以此為起點,我國的專利申請走上快車道。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38.2萬件,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

  儘管已退休多年,胡國華仍活躍在科研領域,“今年3月我剛拿到新的專利,我的研究能解決實際問題,比什麼都高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