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脫貧攻堅在涼山】網際網路+非遺 布拖63歲銀飾非遺傳承人開起了網店

2018-10-28 09:43:00
來源:四川新聞網
字號

  金竹變身竹口弦驚呆眾人 阿都高腔唱出彝家新生活

  你能想像,用一根不到10釐米粗的金竹,製作而成的小小竹片,能變身成為口弦,吹出動聽的弦樂嗎?在布拖縣,心靈手巧的竹口弦藝人,就創造了這樣原生態的民族音樂。

  口弦是中國樂器中體積較小的一種,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少數民族樂器。布拖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竹口弦,別具一格。當地一位竹口弦民間表演藝術家介紹,做竹制口弦的竹子必須是金竹,而且是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金竹,因為其他竹子在製作過程中很容易開絲。在製作過程中,竹制口弦的要刻製成相似風琴簧片樣的樂器,一般長15釐米左右,寬1釐米多,形如短劍。而竹制口弦的音因片數的不同而不同,但它的每個音又可以通過演奏是嘴型的變幻和用氣方式爾産生其他的音高,使竹制口弦的音域大大增寬了。2片的其中一片基本音為宮音,另一片基本音為為商音;3片的基本音為宮、商、羽。

  後來,隨著銅的出現,當地百姓又製作出了銅口弦。由於材質不同,兩種口弦發出的音也不相同。這位竹口弦民間表演藝術家談到,若以男女聲音來形容,竹口弦的音要粗一些,更像是男聲;而銅口弦聲音更清亮一些,像是女聲。

  10月27日中午,在布拖縣文化館門口的廣場上,為了讓前來採訪的網路扶貧涼山行媒體團記者一飽耳福,兩位竹口弦民間表演藝術家帶來了精彩的現場演奏。時而高亢明亮,時而富有節奏韻律的竹口弦表演,驚呆了眾人。

  而在布拖,不僅有原生態的民族樂器竹口弦,還有獨具特色的原生態唱腔——彝族阿都高腔,它高亢嘹亮,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布拖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布拖彝族阿都高腔演唱的民歌,是布拖阿都彝人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的記錄,民族精神、人民思想感情表達的重要手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