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2018-10-18 10:2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光明論壇溫故】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春節團拜會的講話當中引用的這句典故,成了《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四集的主題。這一集節目從重視家庭、重視家教,講到重視家風,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建設的重視,闡釋了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句話強調了家庭管理的好壞直接關涉到國家統治秩序及社會的穩定發展。家庭是社會組織機構的細胞,“細胞”出了問題,不僅影響一個家庭的發展,而且還關乎社風民風,乃至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當今現實生活中,有的家庭家教嚴、家風正,涵養了良好的修養、家風文化;有的家庭卻疏于家教、家風污濁,釀成悲劇。

  在儒家《大學》經典中,從格物致知到平治天下的“八目”或者説八個階段,實際上反映了一個整體的文化內涵與結構。包括修身在內的前五個階段是“內修”,從齊家開始則是外用的逐步展開,社會和國家治理具有某種同構性。可以説,家的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即使從事“天大”的韆鞦事業,仍要從個人的修身齊家這個基點做起。根基不牢,小則後院失火,大則地動山搖,除賠上身家性命、家庭家族跟著蒙羞外,對社會、對國家造成的損失也無法估量。

  家風家訓中體現的家道,可以轉化為對社會和國家的深切感情。歷史上一些名門望族歷經幾百年、上千年而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風家訓傳承在家族延續中發揮的規範和制約作用非常突出。家訓既有典型代表性,又有廣泛適用性。從一定意義上講,它不是為“一家一族”所有,而是融入整個中華文化的結晶中。我們把“家庭”看作是社會組織的“細胞”,意味著透過家庭之“道”,不僅能透視一個家庭之興衰,還能體察一個社會之變遷。

  自漢代以後,家教受到普遍的重視,相繼出現了“家訓”“家范”“家儀”“家規”“治家格言”等家教書籍。這類家教書籍原本為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教化範本,因其寓“教”于“孝”“親親”之中,有效地起到了道德教化作用,其中所宣揚的“勤儉持家”“六親和睦”“尊老愛幼”“以身作則”等觀念,無疑也成為全社會應傚法的美德。因此,在宋明清時期,“家訓”被刻板成書,流傳越來越廣,成為中國傳統倫理教育中的重要史料。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其內涵容納廣闊,在傳承過程中牢牢刻印在子子孫孫的頭腦中,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出價值威力和鑒戒功能。

  《論語學而》中講的一個道理是:“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引申言之,好的家教之風能夠孕育出好人,好人必然是社會秩序的促進力量而不是破壞力量。好的家風不但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儘管我們今天不再強調“求忠臣于孝子之門”,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可資借鑒。《論語為政》記載了孔子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家道中蘊含著治國理政的道理,廣義的政治活動包含並延伸了家道。按照孔子的觀點,既然普通的家風家道裏面,都蘊含著深刻的參與政治活動的意義,那麼對領導幹部來説,家道家風問題就具有了雙重的意義。

  好的家教,勝過好的學校;好的家風,強于萬貫家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名言,寥寥數語道出了家族興衰的道理。決定一個家庭的並非財富多寡,如果沒有良好的家風、門風,再多的財富也傳不下去。所以,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自己手中的權力,才能既經得起良知道德拷問,也經得起後人歷史評説。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此言得之。

  (作者:朱康有,係國防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