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全面小康的“脫貧答卷”
秋日的湖南瀘溪縣合水鎮罩子坪村,漫山遍野層林盡染,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喜悅還挂在村民臉上,眼下又迎來更大的豐收——村裏的扶貧産業開始見效,山上的萬畝油茶林可以採茶果了。
“好政策落地,家鄉機會多了!”在湖南省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施全友毅然返鄉,開起村裏第一個農家樂。山村的美景,地道的農家飯,不僅讓全家脫貧,也讓施全友“脫單”,娶回了“巧媳婦”。他打開脫貧檔案袋,記錄下全家的脫貧全過程。
中國大地,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匯成決勝全面小康的“脫貧答卷”——
5年多時間,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貧困人口累計脫貧6853萬人,減貧幅度達70%左右。貧困縣數量實現首次減少,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
10月17日,是第五個國家扶貧日。現在,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兩年多時間。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入攻克最後堡壘的關鍵一程。“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正迎來新的歷史性跨越。
頂層設計,合力攻堅,構築中國特色的脫貧制度體系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全黨全社會廣泛動員、合力攻堅,構築起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
“山高路陡石頭多,種一坡才收一籮。”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賈西村,山多地瘦,是烏蒙山區一個深度貧困村。
決戰貧困。50名幹部進村“包山頭”,選準適宜石山的刺梨産業;改變“單打獨鬥”,賈西村聯合周邊7個貧困村,組建聯村黨委;扶貧力量握指成拳,一個刺梨産業園,整合各路資金2億多元。短短3年,園區發展刺梨3.1萬畝,257戶685人穩定脫貧。
産業興了,山村活了。“沒想到石山能長出搖錢樹!”72歲的村民任德旭感嘆。綠起來的大山成了資源,孕育著新希望。
賈西村的減貧實踐,正是合力脫貧攻堅的生動體現。
如今,脫貧攻堅“四梁八柱”性質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形成“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為決勝貧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五級書記”抓扶貧。中西部22個省份向黨中央立下脫貧攻堅軍令狀,省市縣鄉村,一級抓一級,層層促攻堅。“脫貧是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説,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下更大力氣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打出政策組合拳。中央和國家機關出臺230多個政策文件、實施方案,各地相繼出臺完善“1+N”配套舉措,一系列好政策頻出,許多“老大難”問題有了解決方案。
投入加力強保障。5年來,中央專項扶貧資金投入2822億元,年均增長22.7%。金融扶貧再加力,累計發放4437億元扶貧小額信貸,支援1123萬貧困戶發展産業。
“17萬老區群眾整體告別貧困,奔向全面小康,生動詮釋了共産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在率先脫貧摘帽的江西省井岡山市,市委書記劉洪説。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對症下藥拔窮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各地結合實際,施策做到“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漫灌”變“滴灌”,脫貧做到“五個一批”(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因地因村因戶找到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脫貧攻堅,要對準人頭。
地處大別山區,湖北省羅田縣夏家鋪村,441戶人,散居在5條山坳裏。山村咋脫貧?駐村工作隊紮根夏家鋪,和村幹部一起入農戶、摸實情,梳理扶貧臺賬:産業扶貧27戶,搬遷移民12戶,教育助學12戶,大病救助7戶,剩下的要靠政策兜底……駐村工作隊隊長徐旭明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套扶貧措施,95戶貧困戶的脫貧路徑清晰起來。
在全國,80多萬人進村入戶,基本摸清“貧困家底”,貧困數據首次實現到村到戶到人。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擠“水分”、動態調整,全國貧困識別準確率達到98%以上,精確鎖定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拔掉窮根,要選準路子。
“守著窮溝溝,過著苦日子,種啥都不來錢。”河北省康保縣張紀鎮馬鞍架村村支書張桂英説,這裡地處壩上,年均氣溫2.1攝氏度,無霜期不足100天。轉換思路,“劣勢”變“優勢”。氣溫低、風沙大,種莊稼不行,卻是綠色養殖的好條件,疫病少、成本低。政策引導,扶貧基金跟進,龍頭企業乾信牧業落戶康保,帶動1.2萬貧困戶增收。
脫貧攻堅,要派準幹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貴州省六盤水市海嘎村海拔2900多米,村民大多住茅草屋、吃望天水。駐村第一書記楊波來到這個山村,6年時間,他帶領全村人引進項目、發展産業、引水灌溉,村集體經濟從零增長到3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從1600元增長到7230元。
在全國脫貧攻堅戰場上,278萬名駐村幹部、43.5萬名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一線,他們把責任扛在肩上,把任務抓在手上,打通扶貧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
貧困地區邁開發展腳步快起來,一大批特色産業拔節生長,成千上萬個貧困村的命運發生根本性改變。2013—2017年,貧困地區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4%,比全國農村平均增速快2.5個百分點。
我國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高度評價:“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聚焦深度貧困,提高脫貧品質,成果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越往後,脫貧難度越大,越容不得半點鬆懈。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紮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今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強化政策、創新舉措,要求把提高脫貧品質放在首位。
聚焦深度貧困,以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
一年興修4公里通組路、發展20個食用菌大棚、危房改造30戶……貴州省荔波縣佳榮鎮拉先村村支書潘銀節感嘆:“咱農民趕上了好政策!”這個深山貧困村,去年年底第一批香菇長出來時,全村男女老少都來參觀,這是村民盼望多年的脫貧産業。“今年,我們村試驗生産了3萬個菌棒,預計可增收30萬元,有了産業,脫貧就有指望。”
優化政策供給。中央財政不斷加力,到2020年,在保證現有扶貧投入不減的基礎上,新增安排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資金2140億元,交通扶貧、水利扶貧、旅遊扶貧等措施加快補短板。
扶智扶志,“要我幹”變成“我要幹”。
“只要幹得動,決不當落在最後的人!”在江西省萬安縣韶口鄉石坵村,蔡紅蓮老人華發滿鬢,但戰勝貧困的決心堅定。有了政策幫扶,她帶著身殘的兒子種蜜桔、入股合作社,一筆筆收入讓全家走出困境。
走進西藏自治區白朗縣嘎東鎮巴桑次仁的家中,儼然一間生産車間:搓線、裁鞋樣、縫鞋底、做鞋墊……幾個貧困戶分工合作,6天就能手工完成一雙售價1200元的藏靴。技能扶貧讓更多貧困戶有了自我發展能力。
確保脫貧品質,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
“現在看病負擔輕了,上個月剛報銷回來2700多元。”雲南省鎮雄縣以古鎮安爾村,剛剛住院康復的村民權朝燕説,“別小看這些錢,很管用,夠買全家半年的口糧。”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鎮雄縣探索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去年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達91.5%,如今“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慢病有人管”。
公共投入不斷向困難地區、困難人群傾斜。5年間,中西部地區衛生投入年均增速達到13.0%。2017年,中央財政對地方醫療衛生轉移支付中,40.2%和39.9%的資金投向了中部和西部地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萬安縣委書記李偉平説,接下來還要繼續努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效,防止返貧,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相信,舉全國人民的磅薄之力,一鼓作氣、盡銳出戰、精準施策,定能如期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