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40年來,國人衣著變化之大超乎想像——告別“灰黑藍” 更潮更有范兒

2018-10-12 10:5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原標題:40年來,國人衣著變化之大超乎想像——

  告別“灰黑藍” 更潮更有范兒(改革開放40年)

  北京三里屯,中國的時尚中心之一,聚集了世界各地的服裝潮牌。有這樣一句話:“鐵打的三里屯流水的品牌”。歐美潮牌店、經典復古風,這一切讓人眼花繚亂的風潮,永遠站在潮流的風口浪尖。

  服裝是社會變遷最直觀的元素。改革開放40年,服裝潮流幾度轉變,從以前的“一件衣服走天下”,到現在有了運動裝、休閒裝、職業裝等諸多種類;衣料從粗糙單一,發展到現在棉、麻、絲、絨、皮、化纖、混紡等多種材料質地;服裝業從最初的家庭小作坊生産,到如今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成主流……當下服裝的多樣性遠超人們想像。40年的一系列變化,盡在國人的衣著上。

  ■ 服裝記憶40年掠影

  皮爾卡丹時裝表演一石激起千層浪

  高飽和度的拼接色塊,顯眼的品牌logo,一頂漁夫帽,一雙運動鞋——這樣的潮牌正成為中國年輕人時尚消費的新寵。美國的Supreme,日本的Y-3,中國香港的izzue等潮牌品牌,以其簡約大膽的設計風格,吸引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關注。

  對潮牌的偏好反映了當下年輕人群追求個性化以及新鮮感的心態。有調查顯示,“95後”和“00後”對潮牌的偏好尤其顯著,他們既是時尚的消費者也是時尚的輸出者,從而在社會語境中讓小眾的潮牌走向大眾視野。

  潮流從來不會止步。回顧歷史,服裝作為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徵,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引領社會風潮,改變了國人的精神面貌,成為不同時代重要的美學象徵。

  1979年,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在北京文化宮舉行了一場服裝表演,當時,羊剪絨帽子、拉毛圍巾、軍大衣、進口哈蟆鏡一度是青年的最愛。臺上的多姿多彩與臺下的“灰”“黑”“藍”形成鮮明對比。此後幾十年,關於服裝的每一個動態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1983年,通行了30年的布票廢止,棉紡織品、化纖製品的種類樣式越來越多。縫紉機成為人們結婚時的三大件之一,紡織品有了充足的供應。

  1993年,首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在北京舉行,各色各樣服裝紛紛涌現。從那時起,外國品牌陸續進入中國市場,皮爾卡丹、鱷魚、耐克、阿迪達斯等,留給國人深刻印象。同時,國産品牌如利郎、七匹狼、安踏、報喜鳥、江南布衣等也陸續創立。

  進入2000年,WTO為中國紡織進入國際市場打開了大門,越來越多的國外奢侈品開始進入國內市場,將奢侈品消費概念引入中國,各類市場化經營運作的服裝企業涌現……

  如今,中國服裝材料、紡織製造體系更加發達,滿足了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著裝需要……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從紡織工業難以滿足對國人敞開供應,躍升為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産國、消費國、出口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紡織工業的今天。”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杜鈺洲説。

  ■ 國人衣著風格多樣

  從“的確良”興起到“純棉布”回歸

  山東煙臺市民曲女士至今還記得小時候買“的確良”的情景。這種現在看來頗為土氣,也並不舒服的化纖布料,卻因其鮮亮、挺括,在當時引領了服裝風潮。

  按今天的眼光看來,全棉質料的衣物穿著透氣舒服,消費者都不願去買化纖類紡織品。多年前卻恰恰相反。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紡織業生産的布匹、織物,種類相對單一,多為棉布、粗布、卡其布等,從鄉間到城市,人們清一色都穿著深色調的服裝。因此,化纖布料價格比棉質布料要貴不少,有一兩件“的確良”襯衫,那是珍稀之寶。

  從“的確良”到“純棉布”,從“牛仔褲”到“亞麻衫”,從“雪紡裙”到“PVC衣”,潮流稍縱即逝,風格千變萬化。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産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明霞看來,不同服裝風格的呈現,背後是紡織産業研發製造能力的提升,是整個紡織産業鏈的革新。

  “以近年來麻制服裝的流行為例,這與麻的紡織、染整加工技術進步是分不開的。麻是比較粗的纖維,難以固色且易皺,只有紡織出高支麻紗,有良好的印染及後整理工藝技術,才能生産出柔軟舒適美觀的麻製衣服。”趙明霞説,“時尚的表達需要依託科技的進步。”

  據介紹,中國紡織工業的纖維加工總量從1978年的276萬噸躍升到2017年的5430萬噸,佔世界比重從10%上升到50%以上。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産國、消費國、出口國,目前每年出口的服裝總量相當於全世界人口每人4件。此外,中國紡織工業已從生活消費品生産擴展到産業用紡織品生産,數字化、資訊化、智慧化的紡織製造技術已具備世界最大的産業規模。

  “如今,中國紡織産業無論從規模、品質還是技術、模式等諸多方面,都體現著多元的選擇。每一個突破都需要全産業鏈的努力來實現,服務國民經濟,需要産業鏈每一個環節的進步。”趙明霞説。

  ■ 塑造中國服裝品牌

  時代呼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服裝品牌

  上世紀80年代,在浙江、江蘇和廣東、福建一帶興起了“鄉鎮企業熱”。各類小織布廠、小服裝廠、小針織廠、小毛巾被單廠等逐步探索出自己的市場門路。

  如今,中國紡織工業規模巨大,從最前端的原料化學纖維到紡紗、織造、染整服裝、家紡、紡織機械,各類大中小型企業有數十萬家。許多中國著名紡織、服裝、紡機、化纖品牌企業完成上市、並購、投資興建控股合資企業,引入國際創新資源。紡織工業始終是中國出口創匯的支柱性産業,如今已成為中國國際化發展的先鋒産業。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個全球化的服裝企業。即便是在國內市場,國內服裝品牌飽受網際網路衝擊時,Zara、H&M、優衣庫等服裝快消品牌卻能賺的盆滿缽滿。為什麼中國難有“優衣庫”這樣的國際品牌?

  客觀上講,中國服裝品牌與國際超級連鎖品牌,在年份上的差距實在過大——比如優衣庫創立於1963年、H&M創立於1947年,就連最年輕的Zara,也創立於1975年。與之相比,大多數中國服裝品牌的歷史沉澱遠遠不夠。

  中國服裝品牌的成長史與國外品牌不盡相同。趙明霞對記者介紹,國外服裝企業很早就完成了專業化分工,Zara、H&M、優衣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服裝製造企業,它們主體集中在産品開發、市場運營領域,對供應鏈控制能力很強。而中國的服裝企業大多數以服裝加工生産起步,且至今仍以服裝製造為主體,服裝生産、品牌開發、産品設計、銷售渠道都靠自己解決,與國外服裝品牌發展模式不同。

  “比如優衣庫的服裝很多都是中國企業代工生産的,而中國服裝製造企業是否一定要以類似優衣庫的服裝快消品牌為轉型發展標桿,仍待商榷。”趙明霞認為,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內需市場規模龐大,需要穩定的紡織服裝自主製造産業支撐;中國內需市場具有更加多層次、多元化的特徵,品牌企業的發展路徑也必然更加多樣。

  “當然,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服裝品牌是中國紡織工業堅定的目標追求,中國服裝企業和行業組織正在做出有益的嘗試,比如注重行業人才培養,引進優秀的設計師,搭建國際化的展示平臺等。”趙明霞説:“品牌第一位的基礎是品質過硬,同時要有豐富的文化創意元素、快速的市場響應能力和良好的社會責任形象,其中加強對市場需求和流行趨勢的研究和對時尚文化的理解在現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你所不知道的紡織工業(連結)

  紡織工業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除了服裝和家紡,産業用紡織品同樣是紡織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技術含量高、産品附加值高、勞動生産率高、産業滲透面廣等特點,廣泛應用於工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土工及建築、交通運輸、航空航太、新能源、農林漁業等領域。

  舉例來説,醫療衛生用紡織品可以提高健康生活品質,保護醫護人員,減少患者感染的幾率。比如常見的嬰兒紙尿褲、濕紙巾、一次性床單、手術服;還有一部分醫療用紡織品直接用於醫療操作或植入人體,屬於高科技産品。比如疝修補片已廣泛應用到臨床中,纖維制的人造皮膚、人造血管、人造臟器等,都在研究當中;

  結構增強用紡織品,以紡織複合材料替代傳統金屬材料作為增強骨架材料。現代生活中,文體用品、汽車、飛機、航太器、風力發電設備等領域都大量採用了紡織骨架材料,在結構增強的同時,減輕重量,提升性能;

  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可以在特定的環境下保護人員免受物理、生物、化學和機械等因素傷害。比如消防員耐高溫防火服,特殊職業和運動員的防切割服裝、軍隊特種作戰裝備等……

  40年來,中國産業用紡織品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成為國家紡織工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記者 王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