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連:高水準開放結出纍纍碩果

2018-10-10 09:5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吳琳 光明日報通訊員 曲琦

  1984年,國務院將大連列為全國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並批准為計劃單列市,拉開了大連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大幕。改革開放40年來,大連積極把握全球化機遇,縱深推進對外開放,開放型經濟穩步發展。今年5月,國務院公佈了老工業基地改造升級成效突出的城市名單,大連成為遼寧省唯一受到表彰的城市。

  快速騰飛 接續奮鬥

  1984年10月15日,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金縣馬橋子鄉舉行奠基儀式。農民一聽説是建設需要,在不知道會有多少動遷費、啥時候分新房的情況下,很快搬到親戚家或過渡房,沒出現一家“釘子戶”,這種拓荒牛精神成就了開發區的快速起跑與騰飛。

  1987年10月,中國第一家日本獨資企業——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成立,從招商到建設,只用了半年時間:8月初,日方企業提交建廠申請;8月7日,開發區將修改意見反饋企業;9月3日,企業方帶著申請建廠報告正式文本等飛到大連,3天后,大連市有關部門全部審核完畢;28日,審批程式全部完成。當年12月,中國第一家日本獨資企業開始建設。

  1990年入職的孫軍,從一名普通技術員工,成長為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第一任中方總經理。他告訴記者:“剛開始,我們的主要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多數是日本人,現在都是中國人來擔任負責人。”30多年來,萬寶至馬達大連有限公司先後6次增資擴産,累計實現創匯約30億美元,實現利潤約27億元,小型直流馬達市場佔有率排名世界第一。

  這只是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蓬勃發展的一個小小樣本。從一個小漁村到神州第一開發區,再到東北首個國家級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的出發地馬橋子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它不曾被忘卻,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時時在這裡激蕩。

  騰籠換鳥 不斷升級

  1991年3月6日,大連高新技術産業園區成立。當時,人們不知道高新區為何物,常常寫成“高薪區”。

  高新區第一個項目是“科技一條街”。在不足500米長的街道上,雲集了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100多家。雖然財政收入有了保障,可高新區不斷質疑自己,迅速“騰籠換鳥”,引進了光洋瓦軸、通用熱力、美羅藥業等一大批中外合資或獨資的高技術企業。

  1998年,我國第一家上市企業東大阿爾派來到大連尋求全國擴張的第一個落腳點,以此為契機,大連軟體園誕生了。大連軟體品牌逐漸在中國甚至在世界叫響。2000年6月,專門面向海外學子、以提供項目對接平臺為內容的“遼寧(大連)海外學子創業周”在星海灣拉開序幕,“北大連、南深圳”一時成為海外學子回國獲取創業資訊的兩個必選之地。

  第一個實行“小政府大服務”,第一個設立創新創業基金……從1993年的300萬元財政投入,到2015年高新區軟體銷售收入突破1087億元,2017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06.4億元的成績。世界500強企業,在高新區紮根的就有IBM、HP、Sony、埃森哲等119家。高新區不僅是大連産業升級的核心,更肩負東北振興的使命。

  邁入高端 走向世界

  40年前,七頂山街道是當時金縣一個最普通的鄉鎮,土地貧瘠,乾旱缺水,每人平均收入排在大連最末。如今,擁有25畝大櫻桃園的村民葛治星,年收入26萬元在村裏只能算中等收入水準。

  1982年,葛治星和村裏的年輕人率先種起了大櫻桃。後來村裏持續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成立水果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村民。現在,全村900戶家家有果樹,村裏還興建了佔地7萬平方米的大櫻桃交易市場,吸引全國各地800多家水果經銷商進駐。僅此一項,全村每人平均收入就突破7萬元。

  如今,大連全市櫻桃生産面積1.87萬公頃、産量16.88萬噸,分別佔全國的10.42%和21.1%,大櫻桃採摘已成為全市農業休閒旅遊的頭號品牌,直接創收超過50億元。2017年,櫻桃線上銷售超過8000噸,同比增長80%。大連大櫻桃、藍莓、蘋果等一批省市名牌産品成功進入歐美高端市場。

  如今的大連,“四個中心”——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璀璨崛起,城市功能不斷升級。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譚作鈞表示,大連將堅持走出去、堅持創新、堅持改革開放,結合大連的優勢和特點,確定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600萬大連市民將不懈奮鬥。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10日 01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