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家長?學校?遊戲? 青少年沉迷網路誰來背“鍋”

2018-09-26 09:1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青少年沉迷網路,誰來背“鍋”

  【預防青少年沉迷網路】

  親愛的光明日報編輯部:

  你們好!

  我是江西省南昌師範附屬實驗小學玉泉島校區的執行校長曾潔,時下正是開學季,不少家長和老師向我反映:孩子沉溺于網路、沉迷遊戲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比如,我們學校六年級學生小豪(化名),家裏六口人(爸爸、媽媽、姐姐、爺爺、奶奶),父親性格暴躁,母親教育方法不當。小豪尋找了一條“快樂”的渠道——網路,他沉迷手機和電腦,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要麼發呆,要麼擾亂課堂秩序,常常不交作業。在家裏他也是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少言寡語,只顧埋頭在網路中。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正以驚人的速度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滲透,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維方式。敏感好奇且易於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一代更是首當其衝。網路是一把雙刃劍,虛擬的網路世界給青少年學生帶來了豐富的知識資訊和心靈的挑戰與愉悅,但與此同時,網路中大量的資訊垃圾和黃毒等消極因素也正無情地吞噬著自控能力、識別能力不強的青少年學生。

  沉迷網路導致青少年家庭觀念薄弱,親子關係受損,親子衝突加劇。它還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脅,長時間面對電腦,日常的生活規律完全被打破,身體也隨之變得越來越虛弱。此外,沉迷網路還容易讓青少年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如注意力渙散、自控力下降、易怒、焦慮、自卑、強迫行為和自殺行為。如今青少年網癮問題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當網路影響到生活方式,甚至成為“必需品”,網癮這種成癮方式也就愈演愈烈。剛開學不久,江西省南昌師範附屬實驗小學玉泉島校區的執行校長曾潔就收到學生家長的求助,訴説自己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孩子一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就拿手機開始玩,爺爺奶奶看他小,也沒説什麼,但孩子玩著玩著,就變了。”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情緒上的失控,曾潔告訴記者,“家裏網路出故障的時候,他就發脾氣吼爸媽,遊戲輸了的時候,更容易暴躁,還直接摔了手機,媽媽嫌他玩遊戲玩太久,他就罵媽媽。家長向我求助,感覺他玩手機都玩魔怔了,醫生也説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

  在無孔不入的網路空間,怎樣規避成癮的風險?一些研究人員在分析整理部分案例之後,認為青少年過分沉迷網路的主要責任在家長身上。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家長對此也有一肚子苦水。“很多手機遊戲在製作階段就有令人成癮的設計,父母們在和一大群致力於讓人成癮的企業鬥爭,怎麼爭得過呢?”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説。

  帶著曾校長的困惑,帶著家長的疑問,記者展開了調查。

  沉迷的原因在缺乏自主性

  一些專家將這一代青少年稱為“網路原住民”。從他們出生開始,網路已經向他們展示出了魅力,通過動畫片、歌曲、早教等形式。《中國兒童的數字化成長及網路素養狀況研究報告(2016-2017年)》顯示,在網路接觸上,平均有超過28.3%的學齡前兒童(3-6歲)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5歲時網路使用時間超過30分鐘的兒童,已達到31.6%。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網路使用時間逐漸增加,到了14歲,已有60.8%的少年網路使用時間超過30分鐘。

  他們早早體會到網路的便利,而此時他們並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這是“容易成癮”的主要原因。“其實網路只是一種載體,不僅是網路,一些小説、電視節目成癮的原因也是如此,主要是看孩子有沒有産生自主性,如果缺少自主性,那麼他們接觸到令他們感到愉悅的事物,就容易成癮。”儲朝暉告訴記者。

  通過分析一些成癮的案例,儲朝暉發現,沉迷網路從而産生一些不良後果的,多是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他認為,鍛鍊孩子的自主性,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積極補上這一課。“比如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從小選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錯了自己承擔後果,做對了自己承擔喜悅。如果家長和教師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他們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更容易偏向網路,因為在那裏,他們是可以完全做主的。同時對於家長來説,要給予孩子規範使用網路的節奏感,比如每天賦予他們固定的時間去瀏覽網路,對於他們瀏覽的內容給予引導等,讓他們早日形成自己規劃生活的能力。”儲朝暉説。

  儲朝暉認為,目前在大部分中小學校,手機是禁止帶入校園的。怎樣度過課餘時間,對學生和家長都是一個考驗。“一些孩子認為,好不容易放學了,終於能玩手機了。一些家長也會把手機遊戲當成給孩子的獎勵。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增強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的生活豐富起來非常重要。”

  應補上網路安全這一課

  從學校教育角度考慮,除了“禁”字當頭,還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張海波提出,還應該補上網路安全這一課。

  “網路安全教育這一課目前來看是缺失的。每到寒暑假,學校總會開展安全教育,比如游泳、乘車、交友等方面,但是網路安全卻很少涉及。我認為,這恰恰應該是一門必修課,在網路的海洋中,如何不溺水?這是少年兒童必須學會的。”張海波説。

  在與曾潔的交流中,她還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三年級某班男生小光(化名)因為父親沒有穩定工作,沒日沒夜上網打遊戲,兩個姐姐回到家後也是上網玩不停,導致小小年紀的他覺得,打遊戲才是最有趣的事情,上課、學習都沒有一點意思。久而久之,他變得很自卑,也不願意和同學交往。還多次表示不想讀書,只想回家和爸爸一起打遊戲。

  曾潔説,網路的空間很大,除了遊戲之外,一些學生還通過抖音等短視頻交友空間去探索和了解他們沒有接觸到的世界,這對孩子們來説,“誘惑太大了,可沉迷的空間太大了”。他們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式為家長們普及網路成癮的危害,告訴家長科學的教育方法,也通過一些親子活動、安全知識競賽等讓家長和學生們了解更多。在佈置作業方面,他們也儘量少佈置利用網路的作業,除非是一些親子作業。

  “沉迷網路的孩子與不沉迷的孩子相比,差別很大,一個脾氣暴躁,一個更平和,一個心態自卑,一個更陽光。而且,身體狀態也是不同的。” 曾潔説。她曾到一些基層村小調研考察,那裏的孩子近視率比城市同齡孩子低很多,身體素質也更好。她認為,城市孩子的近視率連年上升和青少年沉迷網路的現狀有關。

  網路遊戲的入口端缺乏監管

  在家庭教育方面,張海波總結了這樣幾個關鍵詞形容易成癮的原因:不了解、差關係、缺引導、壞榜樣。

  “不了解主要指的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上網狀況,只有5.6%的14歲少年表示,父母了解他們,而加父母為好友的比率僅為3.7%。父母不了解他們的交友,不知道他們是否有直播賬號,不知道他們的上網喜好。差關係指的是沉迷網路狀態下的親子關係,父母知道長期上網玩遊戲不好,卻控制不了他們,於是只好強硬地搶奪手機等網路設備,而這種強硬的方式更是讓親子關係雪上加霜。缺引導指的是在幼兒時期,一些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一些家長甚至用手機帶孩子,讓孩子自己看動畫片,於是孩子在成長為青少年的時候,更容易沉迷網路。壞榜樣指的是家長自己也沉迷網路,孩子做作業,家長就在一邊玩手機。一個孩子這樣向我們反映:‘我爸爸説手機是電子海洛因,但是他自己正吸得開心呢。’這就是壞榜樣。”張海波説。

  但是家庭教育並不是萬能的,孩子沉迷網路的“鍋”不能讓家長自己背。張海波表示,企業也有很大一部分責任。

  “科技企業都應該認識到,自己有教育功能。就像一些直播、短視頻企業,在入口端上缺乏鑒別,低齡化很嚴重,一些小學生也有抖音、直播賬號等。企業應該在入口端就進行分級管理,而不應該把監督的關口都留給家長。儘管一些企業目前設置了一些防護系統,家長可以一鍵關掉等,但是為什麼收效一般?就是因為在入口端的管控少,孩子們多開幾個賬戶或者用假的身份資訊就可以避開這些管控。一些科技企業説他們是通過網路演算法給孩子推送,無法控制孩子點了什麼、喜歡什麼,這是不負責任的。”張海波認為。網路的“網”字此刻更形象了,一些網路遊戲在製作階段就設計了令人成癮的內容,一些科技企業在入口端就缺少鑒別,在這樣無孔不入的狀態之下,青少年沉迷網路就更容易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