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條船,20年,這位郵遞員在洪澤湖上 “搖”出數萬里郵路
一個人,數十年,每天搖著一艘船,穿行在洪澤湖上40多裏的水上郵路上,投遞百萬份報刊、信件,服務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為了打發每一天“孤舟蓑笠翁”般的時光,他會對著湖面上的水鳥高歌。歌聲引著他前行,伴著他在這條水上郵路上,穿行了近20年,及時準確投遞每一份信件,唱出了屬於他的萬里誠信行。
唐真亞是淮安市洪澤區郵政局老子山支局的一名普通投遞員。忙完了湖區一天例行的信件派送工作後的唐真亞説,“我是一名普通投遞員,及時準確投遞每一份報刊信件是工作基本要求,也是最起碼的誠信精神。”誠信,貫穿在他累計穿行了數萬里的水郵路,也嵌入了他派送的每一份信件。
坐落在淮河與洪澤湖交匯點的老子山鎮,全鎮約1.8萬人口,近一半分散住在50多個大小灘頭上,以養殖和捕撈為主。最遠的劉嘴村,離鎮上來回80多裏。從1999年做郵遞員開始,唐真亞成了盤旋在洪澤湖上空的唯一一隻“鴻雁”。聊起這近20年穿行在湖面上的時光,他像聊剛吃完的晚飯一樣平常。近20年來,每一天晚上,他都要分揀郵件,第二天早上六七點鐘騎著車投遞陸地郵件。簡單吃個午飯或帶上一點乾糧,他再趕到碼頭駕著小船進入湖區,為分散在湖蕩裏的漁民送報刊信件。如果遇到大風大雨,唐真亞就要住在漁民船上,淩晨4點再往回趕,這樣就不耽誤第二天投遞的工作了。“還有多少人等著及時收到信了。不能在我手上耽誤一分鐘。”
2011年夏天,為了將住在長山村的學生大學錄取通知書及時送到,唐真亞冒著狂風暴雨乘坐小船前往送件,行至一半,小船被掀翻。棄船逃生的唐真亞,拼盡全力才終於爬上岸。但那封通知書,卻被他裹得嚴嚴實實。當學生父親接過時,感動而泣。2005年,同樣是頂著風浪及時送去的那封通知書,讓湖區的漁家姑娘唐慶變成了如今都市裏的白領。“我以前只是在報道中看過這樣的好人好事,卻從不敢想這種好人好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多年之後再談這事,唐慶依然動容。
“我當過教師,知道考生期盼入學通知書的心情,”從事郵遞員之前,唐真亞當過16年的代課教師,“再説,及時準確投遞是我的工作職責。”在他投遞生涯裏“沒有輕易退回的信件”。2015年3月16日,一封從外省寄來尋找戰友的平信讓他發愁,信封上只寫著:“江蘇省洪澤區老子山鄉:吳斌戰友收。落款為:武漢漢陽”。收件人地址不詳按規定退回即可。“我當時想還是想試一試。每一封信對寫信人收信人來説都很重要。”第二天上午去了一趟派出所查詢、詢問老支書有哪些當過兵的軍人、問軍人是否認識吳斌或他戰友……前後問了多位老支書、上百個退伍軍人,經過一個多月努力,找到了早已遷居淮安的吳斌。原來吳斌戰友準備當年“五一”聚會,但只有吳斌參軍時留下的老地址,抱著試試看的心裏寄了這封信,竟然因為唐真亞的堅持而重敘了這份情誼。
由於湖區灘頭太多,尋找地址不詳信件投寄對象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是陸上幾倍甚至十幾倍。但熟悉唐真亞的同事或同行和記者説,“類似的事數不過來。”唐真亞説,“讓別人信任你,相信你,能幫助到別人讓我感覺心中很滿。”
“誠信”滲透進他的日常工作,貫穿職業生涯始終。日積月累的誠信之舉,也讓他贏得了大家的信任。作為洪澤湖畔上每天穿行的“鴻雁”,唐真亞的那艘小船,每天駛向湖區的時候是滿的,回來時也還是滿的。船上除了信件,還有幫大家帶的油、鹽、煤氣、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和漁網、浮球等捕魚材料。湖區居民誰家要寄個東西、買個啥,都請唐真亞幫忙。漸漸地,他工作的小船上,除了信件,“有時還幫助大家從鎮上存款和取款。”時間長了,他成了大家可信任的老朋友。他是郵遞員,也是連接湖區深處每一個漁民與外面世界的採購員、送貨員。
對他的信任,甚至改變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向。有一年,他做代課老師時的學生高考落榜,整日消愁,足不出戶。唐真亞得知情況後,多次到府主動勸導,並幫助他搞起了水産養殖,現在每年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
在這份水陸之間反反覆復穿行中,除了及時準確做好投遞工作,唐真亞還在工作之餘關心下一代、為漁民送去致富資訊、關愛留守、孤寡老人等。自從2003年11月起,唐真亞一直關愛著長山村今年88歲王慎明老人。老人由於耳聾無法看電視,唯一的愛好就是看報讀書。唐真亞自掏腰包,每年為老人訂多種刊物。每月至少探望老人兩次,大聲地和老人聊聊天。“每次給老人送報刊,他總是要目送我很遠。”
今年54周歲的唐真亞,“很擔心這條郵路沒人跑,就斷掉了。”從去年開始,老子山支局來了年輕人,負責陸上郵路,唐真亞專心負責水上郵路派送。他現在最想做的事,是做一切努力,把這條水上郵路交到年輕人手上……
交匯點記者 朱秀霞 通訊員 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