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文化産業向國民經濟支柱産業邁進
國家統計局9月13日發佈的報告顯示,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40年,也是中國文化産業不斷壯大的40年。我國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費水準持續提升,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1.文化産業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心理從傳統封閉向現代開放演變,文化消費需求品質不斷提高、數量不斷增加。培育和發展文化産業被擺在突出位置,一系列文化産業政策出臺,有效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化産業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
我國文化市場準入逐步放寬,市場主體、經營方式日趨多元,文化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傳統文化企業轉型升級,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文化産業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格局,穩步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邁進。
經初步測算,2017年我國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35462億元,比2004年增長9.3倍;2005-2017年年均增長19.7%(未扣除價格因素影響,下同),比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高6.3個百分點,文化産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從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增加了2.14個百分點,佔比逐年提高,對GDP增量的貢獻年平均達到4.7%,文化産業對推動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産業門類眾多,産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就業形式靈活多樣,對促進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文化産業法人單位共吸納就業人員2178萬人,比2013年增長23.8%。同時,文化産業因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特點,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2.新的文化業態應運而生
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文化消費需求不斷發展,多元化、多層次文化消費格局逐漸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與網際網路、旅遊、體育等行業融合發展,跨界融合已成為文化産業發展最突出的特點。
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路化進程加快,新的文化業態應運而生。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等基於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網際網路+文化”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在文化産業的10個行業類別中,以“網際網路+”為主要形式的文化資訊傳輸服務業發展迅猛,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蓬勃發展。文化骨幹企業不斷壯大,成為文化産業實現較快發展的主體力量。2016年,骨幹企業數僅佔全部文化産業法人單位的4.2%,但實現增加值20406億元,佔文化産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6.3%,有力支撐了我國文化産業的發展。
3.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華文化逐漸突破語言障礙、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文化走出去戰略成為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經之路。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出臺後,我國文化貿易邁上新臺階,文化産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取得積極進展。
2017年,我國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為971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869億美元,增長8.5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長22.7%;文化産品貿易順差為793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702億美元,增長7.7倍,年均增長21.8%。
2017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達17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5%,佔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的18.1%,比上年增加1.2個百分點。
“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貌”的國際傳播新體系已逐步構建。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全球擁有101家海外整頻率播出電臺,每天播出近3000小時節目,覆蓋50多個國家的首都或主要城市約5億人口;在海外建有地區總站、駐外記者站、節目製作室、廣播孔子課堂等近100個機構和4115個聽眾俱樂部,漢語覆蓋全球98%以上的受眾。2016年,國際廣播電臺受眾反饋(互動)總量達5530萬;開設社交媒體賬號228個,粉絲總數8117萬;媒體日均閱聽量約2600萬。(記者 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