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見證人第五期|劉蘭芳:一人一桌一折扇 萬語千言四十年

2018-08-31 11:4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説: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歷史,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産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四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岳飛傳》讓劉蘭芳的名字家喻戶曉;四十年後,已經74歲的她依然活躍在評書藝術的最前線:“只要聽到觀眾的掌聲,我就覺得依然年輕。”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工農紅軍……”劉蘭芳在介紹她新近創作的長書《彭大將軍》時,即興表演了其中一小段。短短幾句臺詞,便讓記者聽得入了神。劉蘭芳聲韻中透出的那股鏗鏘抑揚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個通過無線電將《岳飛傳》傳播到千家萬戶的年代。

  從四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岳飛傳》,到如今的“道德模範故事匯”巡迴演出,劉蘭芳攜其評書表演與改革開放一同前行。萬語千言中,“話説……”的是膾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傳的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人民網專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同樣是一人、一桌、一折扇,這次劉蘭芳要向我們講述的,是自己與評書藝術、與改革開放一同走過的四十載悠悠歲月。

  一鳴驚人 “岳飛”一説四十年

  人民網:1979年,長篇評書《岳飛傳》在全國近百家電臺播出,一時間風靡全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為什麼會選擇用評書的形式來講述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呢?

  劉蘭芳:小的時候,我媽媽就給我講岳飛的故事,講岳母“細沙當紙、柳枝當筆”教岳飛識字,還有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等故事。16歲那年,我跑到茶社去聽《岳飛傳》,説書的先生是當時鞍山市曲藝團書曲隊隊長楊呈田。楊隊長看我聽得認真,就把我招到了鞍山曲藝團。

  到了鞍山,楊隊長在給我上課時,教的就是《岳飛傳》。之後又經歷了三年的學習,我登臺演出,在茶館演説的還是《岳飛傳》,這是我的“底活”,也是給我“開蒙”的評書。岳飛在家是孝子,為國是忠臣——觀眾非常喜歡岳飛的故事,我個人也很喜歡。

  1972年,我在電臺錄革命故事的時候,有同志希望我能錄一部傳統長書,我就想到了《岳飛傳》,但當時我創作的《岳飛傳》的手稿已經被當成是“四舊”砸了。後來,有人在圖書館的廢墟裏找到了錢彩的《精忠説岳》並將其贈給了我,我便以此為藍本,根據回憶把1979年的那版《岳飛傳》創作出來了。

  人民網:《岳飛傳》的創作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因為您和您的先生夜以繼日地創作,才有了家喻戶曉的《岳飛傳》。現在回想起那段時光,您最難忘的是什麼?

  劉蘭芳:在創作的時候遇到了不少困難。最難的就是資訊的獲取、資料的搜尋,時代不同,現在但凡缺什麼資料,在網路上都能查到。雖然當時我有原著《精忠説岳》,但這本書局限性太大,必須進行刪改增補;創作的環境也不好,家裏的房子只有十幾平方米,過道既是廚房也是書房。儘管條件十分有限,但那時候並沒有感覺辛苦,相反,自己的內心裏有著一股昂揚向上的拼勁兒。

  那段時間我每天晚上都在寫評書,上半夜我在創作,後半夜就把我先生叫起來幫忙修改。五六點鐘我再起床背誦幾遍,上午就去電臺錄音,一天要錄製兩三段,大概需要四五個小時。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確實不容易,要寫好評書必須字斟句酌、反覆修改,有時候對作品不滿意,氣得直哭,甚至撕了重寫。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想要有成績絕非一日之功,必須要傾注心血。

  人民網:當年用評書的方式講述岳飛的故事對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起了很大作用。如今您將全國道德模範的故事改成了評書,並開展“道德模範故事匯”全國巡演。您覺得在當下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不是也應該更多地採取講故事的形式?

  劉蘭芳:中國的歷史就是由一個個故事構成的,朝代更疊,一講都是一個個的故事,這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岳飛精忠報國、孝敬父母、和睦鄰里,他的這些精神放在現代社會依然值得提倡——無論是“小家”還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飛的精神,我們的社會就能安定和諧。

  2007年評全國道德模範的時候,中宣部有同志向我提議將道德模範的故事改編成評書。我就和先生一起,把他們的故事改編成了百餘集的評書。道德模範的故事與我所秉持的通過評書宣傳正能量的理念是一致的,“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包括岳飛的“精忠報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充滿趣味的故事,宣揚正能量、凈化社會風氣,這是當代評書人的責任與擔當。

  人民網:在對全國道德模範的故事進行改編的時候,哪位人物的故事讓您印象比較深刻?

  劉蘭芳:在表演的時候,我深深沉浸在道德模範的感人事跡中,併為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召,決心以他們為楷模。他們的精神激勵著我們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群眾帶去更多更好的節目。

  最近一屆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他隱姓埋名,用了30年的光陰研製出了核潛艇。當時我們中國人對“核潛艇”知之甚少,也沒有每秒鐘運算幾億次的大型電腦。但黃旭華帶領著科研團隊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最終攻克難關。我覺得應該把他的故事講出來,用以教育當代的年輕人,讓觀眾銘記他為國家做的貢獻。

  改革開放 評書發展正逢時

  人民網: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您創作的評書內容也從歷史人物擴展到當代的全國道德模範。這四十年給您的藝術創作帶來哪些靈感?

  劉蘭芳:時代不同,我們的作品也不一樣。如今可供現代人選擇的娛樂方式多了,評書的觀眾聽眾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有不少人會在電臺電視上看評書表演,網路上也有很多人喜歡聽評書,原因就在於我們評書有了新的語言和新的內容。

  老藝人在評書創作時會引經據典,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本寫的是清朝的故事,那本説的是民國的經歷。因此,我們在創作評書的時候,要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多創作一些現代的書,新書和現代人的距離更近。通過新故事、新人物,能讓現代人銘記中國當代的英雄楷模。當然,歷史是不能忘記的,我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們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不畏艱苦、奉獻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取得的。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我們也應該講給現代人聽。在講歷史故事的時候,語言要有新的精神,老書新説,舊書新評,才能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人民網:您認為改革開放給評書這門古老的曲藝帶來了哪些影響?

  劉蘭芳:改革開放這40年,評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岳飛傳》大受歡迎之後,評書在上百種曲藝形式中脫穎而出,全國各地形成了説書熱聽書熱。出版業的勃興又進一步推動了評書的發展,讓評書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喜愛——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改革開放。沒有這40年的改革開放,絕對沒有我們評書的今天。

  然而,我們做得還很不夠。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文藝的百花園姹紫嫣紅,我們評書的熱度已不能與當時同日而語。但隨著媒介的發展,現在出現了網路評書,在網上聽評書的人日益增多,我的《岳飛傳》在網上的收聽量破了一億;另外,我了解到現在有許多家長也會讓孩子聽評書,既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又能通過評書裏講的故事陶冶孩子的性情。這都鼓勵著我們要更好地要把評書藝術傳承下去,把這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要説好書、説好英雄人物,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代的,我希望把他們的精神與品德貫穿在節目裏,寓教于樂,使聽書者在笑聲中獲得啟迪與思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