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江源】為了高原那抹綠色 他們像養娃娃一樣種樹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平均海拔4200米,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冷季長達七八個月,這就是青海玉樹。
玉樹,名中帶樹,當地人卻感嘆:在這裡種活一棵樹,比養一個娃娃還難。
在高原上,關於綠色的信仰,從不缺少。
從國道214上的百里綠色長廊,到玉樹的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為了高原上那抹綠色,他們從未放棄。
玉樹州德卓灘,這裡曾作為災後重建期間,玉樹州黨政各部門的臨時辦公用地和災民安置地,見證了新玉樹的重建。
如今,這片土地成為玉樹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見證了玉樹人在高原鋪綠的壯舉。
玉樹州林業局局長昂江多傑説:“玉樹的生態至關重要,尤其是震後,我們要用好的生態環境來回報人們對玉樹的大愛。”
2015年3月,玉樹州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的號召,樹立“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發展理念,將德卓灘産業園調整為林木繁育基地,加快推進玉樹的林木良種繁育産業化進程。
不過海拔高、溫差大、含氧量低,把荒灘變成育苗基地,難度可想而知。
玉樹州林業局森林公安局工作人員周措回憶,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換土、施肥、種植、灌溉……第一次幹農活,第一次吃大鍋飯,晚上回去倒頭就睡,就這樣整整幹了45天。
如今回想起來,周措説,當時種樹的時候,內心還有點懷疑,總擔心這樹活不了。
周措的疑慮來自兩個地方,一是林木基地所在地到處是水泥和砂石,土壤很少,樹種下去怎麼活;另一方面是沒有種樹的經驗,這裡也沒有大規模植樹的先例。
不足20公分的雲杉種下去,從遠處看,幾乎看不見,但周措小瞧了它們的生命力。
“幾乎每週都去看,過一段時間一對比就會發現變化很大”,周措説,從2016年開始,每年植樹的季節,玉樹州林業系統都會來一個“總動員”:大幹45天到60天,到林木基地種樹。
如今,該育苗實驗基地集中連片面積已達1200畝,是青南地區海拔最高、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育苗實驗基地。
“當初種的雲杉不足20公分,如今都快1米高了”,周措過去從未幹過農活,因為種樹,手上起了繭,到現在還沒完全消除,但這抹綠帶來的改變正在悄然發生。周措説,如今風小了,蟲子也多了,她希望以後能跟自己的孩子説,那片樹林,媽媽也曾出過力。
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建成以後,最先引進了川西雲杉等外地樹種,試驗並培育適宜玉樹生長的樹種,豐富玉樹的物種資源,為玉樹州高原造林綠化提供優質的適宜樹種,另一方面培育藏柳等本地樹種。
“藏柳樹齡長,病蟲害少,現在植樹以藏柳為主”,昂江多傑説,如今在基地培育了40萬株藏柳,分床扦插後可形成300萬株的規模。
事實上,自2016年3月育苗以來,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為玉樹城鎮造林綠化提供了優質的適宜樹種,降低了苗木成本,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如今,玉樹植綠面積超過9.6萬畝,光2018年就植綠5.6萬畝,超過以往兩年的總和。
從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的建成到打造214國道百里綠色長廊,從南北山造林綠化到城市高標準景觀提升,從身邊增綠到遠山造林,從三江源紀念碑周邊景觀提升到玉樹林木引種園的建成,從荒漠化治理到退耕還林、退牧還濕,從三江源一期、二期項目的實施到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背後映襯的是玉樹人為保護三江之源、保護中華水塔,不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