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風從海上來】秦皇島開發區:從忽略不計到撐起一片

2018-08-23 16:02:00
來源:膠東線上
字號

 

  膠東線上秦皇島8月22日訊(特派記者 張倩)至今,每個開發區人腦海中都縈繞著“1984年10月27日”這個載入秦皇島乃至中國史冊的日子:經國務院批准,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一個個項目相繼落地,一片片工業園區橫空出世,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跨國公司最佳投資開發區”“中國最佳數據産業基地”“ISO14000國家示範區”等多項榮譽稱號完美詮釋了秦皇島開發區由小到大、自弱到強、飛速發展的傳奇。

  “2017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産總值280.1億元,出口總額20.01億美元,固定資産投資196.3億元,實現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20.56億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8億美元,同比增長71.4%;新開工項目並納統億元以上項目23個,完成投資額115.99億元。”“有統計記載的1987年,開發區地區生産總值為738萬元,完成財政收入709萬元。”開發區統計部門有關負責人很尷尬地介紹,由於開發區初期各項經濟指標微乎其微,上級某位領導曾對統計部門的同志説,開發區的經濟指標可以忽略不計。

  1985年4月,秦皇島開發區正式破土動工,靠僅有的0.93億元國家貸款,在大小湯河之間的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開始艱苦創業。第一個10年,累計利用外資1.69億美元,內資9.09億元,開發面積0.9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滾動發展能力。“二次創業”的1995年至2007年,引進外資項目401個,內資項目3083個,累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78.8億元,主要指標實現了20%以上的增速,秦皇島開發區一躍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龍頭。2008年之後,秦皇島開發區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高歌猛進,GDP的含金量越來越高。2017年全區工業總産值、地區生産總值、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等主要指標與1995年相比,實現了幾十倍的增長。

  “1987年起步區實現了‘七通一平’,並建成了兩座共70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一家麵包房和一家生産一次性筷子的企業。”“怎麼開放,怎麼建設,這些都沒有現成的經驗,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秦皇島老開發區人張佔文回憶當年開發時的艱難歷歷在目,引進項目有時是饑不擇食。1985年12月開發區批准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華燕邦迪制管有限公司, 1987年投産。之後幾年,引進的也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中小項目,外商直接投資額徘徊在100~650萬美元之間。 為破解招商難題,全力打造與國際慣例和國際市場接軌的投資軟環境,秦皇島開發區在1996年創造性地建立了“項目引進審批全過程、項目建設全方位、項目投産後經常化”的三個服務體系,組建了投資服務中心,將涉及審批事項的14個部門全部集中進入投資服務中心,設置了20個辦事窗口,積極推行網上審批,實行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和全程代理代辦制等制度,為投資者搭建了綠色通道。近年來,秦皇島開發區又實行工委、管委領導班子分包重點項目責任制和“五個一”工作機制(一個重點項目、一名牽頭領導、一套專門班子、一個具體方案、一抓到底),抓項目、搞服務,確保項目招商、落地、開工、投産、達效“一條龍服務”,有力地推動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

  多重舉措下,秦皇島開發區實際利用內外資保持快速增長。2018年上半年,全區累計批准內資資項目753個,實際引進內資840672美元。秦皇島德龍年産30萬台新能源整車生産基地、路能達國際汽車創意文化産業園二期、北京朗威汽車零部件等項目陸續簽約落地……目前,秦皇島開發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783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82家,佔秦皇島全市比例分別達到41%和61%。現在,秦皇島開發區已經成為中國最大汽車輪轂生産基地、北方重要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最大糧油食品加工基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當下,秦皇島開發區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已經成為河北省對接京津的排頭兵,承接京津的高端人才創業區和新興産業集聚區正在建成。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