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幸福美麗新邊疆】叫板傳統種植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讓戈壁灘上稻花飄香
光明網8月15日訊(記者 王春曉)塞外邊疆,從涼州詞和古邊塞詩裏飛出的獵鷹盤旋在新疆這塊廣袤而又荒蕪的土地上,萬里蕭條。而正是在這樣水資源極其缺乏的情況下,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卻讓近4萬畝的水稻種在旱地裏並實現量産,每年最高達到畝産839公斤,一畝地節水近2000立方,造福全疆。
十年磨一劍 共獲得400項專利
有人説過,來到新疆只能看到兩種顏色,沙子的黃和天空的藍,而記者來到天業膜下滴灌稻試驗田卻還看到了滿眼的綠色,種在旱地裏的水稻已長到一米高,還有一個月就成熟了。仔細看水稻田裏,沒有一滴水,而是在一張薄如蟬翼的神奇的塑膠薄膜的覆蓋之下,無數條粗粗細細的管子、帶子,宛如大大小小的血管,遊蛇般迅速地伸進農田的“皮膚”和“肌肉”,織起一張神秘的大“網”。據介紹,僅僅是這200畝試驗田,利用膜下滴灌技術這項技術就能節約4000立方的水。
“2004年我們成立的專項研究小組,那時候我們幾個人每天都在一小塊地裏做實驗,試了上千個品種,一口氣幹了5年,第一塊試驗田成功。通過膜下滴灌技術,水稻不再需要種在水田裏,精準澆水,精準施肥,我們新疆也能吃上自己種的水稻了。”為了更直觀的讓記者感受到水稻長在旱地裏,新疆天業有限公司農研所主任陳伊鋒主動要求站在稻田裏接受採訪。他説:“2009年我們進行大田試驗示範,2011年2月‘膜下滴灌水稻機械化直播栽培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七度沙棗花開,七度紅柳花謝,如今我們已經探索出一套世界首創的高效、優質、生態的膜下滴灌水稻現代化栽培技術。”這項技術的突破可以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改變傳統水稻田的施肥、施藥方式,如今已獲得大大小小近400項專利。
普及全國 遠超海外
隨著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課題的實施,集團在石河子市北工業園區天業化工生態園建設600畝膜下滴灌水稻示範基地。該示範基地整合示範了與課題相關的多項研究成果,包括小流量高頻灌溉技術、無線遠端控制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穴直播一體作業技術等現代農業技術。“種植戶只需要在手機裏指揮,根本不用下地,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施肥,我想讓那一塊地長得高就可以讓它長高,只要通過手機就可以全程遙控。”王永強説。
技術在節水、節肥、節約人工等成本方面合計每畝較水田可節省350元左右,減去當年投入的滴灌器材、地膜等合計150元,每畝僅節支一項比常規水田增加200元左右收入,節支增收合計每畝地可增經濟效益500元左右。
目前,黑龍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都已經將這種技術投入使用,天業灌溉系統在國內外已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近7000萬畝,並成功走向世界15個國家。每年在非洲的許多國家也會要請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技術員去傳授這種新技術。
一加一減 為職工把賬算明白
天業集團董事長宋曉玲説:“膜下滴灌技術的普及對於種植戶來説播種、定苗、除草、施肥、拾花都不用幹了,節水、省肥又省藥,人力物力都得到大大節省,這是減。而由於種植密度加大,田耕面積減少,畝産值一般都能增加50%左右,這是加。這一減一加,種植戶受益程度顯而易見。”
同時對於天業集團來説,他們因此項技術的研發連獲大獎,2016年還獲得具有中國工業“奧斯卡”之稱的中國工業大獎。這不僅僅是改寫了灌溉史,更重要的是在那張神奇的塑膠薄膜“掩護”下,鹼灘變良田,戈壁變綠洲,每天都在悄悄地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