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穿越“風雨”説信心

2018-08-09 09:3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8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的一篇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刷了屏——《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這是署名“宣言”的文章近期以來第四次刊出。從闡述“歷史機遇期”,到勉勵“艱苦奮鬥再創業”、辨析改革“源頭活水”,再到此次滿懷豪情的“風雨無阻”,這些評論,因為有很強現實針對性,總能引發輿論場關注。

  此次宣言文章再“宣言”,背景不言而喻。最直接的,就是文中所説的:“有人不願意看到醒獅的振奮、巨龍的騰飛,不願意看到13億多人的生活美好,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貿易霸淩主義,這是無法回避、必須應對的挑戰”。而更大的背景,文中也進行了論述,“快速發展”留下的問題、“發展起來之後”的煩惱、“進一步發展”繞不開的坎,構成了當前中國和中國人民必須面對的挑戰。

  直面“風雨”,文章到底給出了什麼樣的答案,讓讀者點讚“真提氣”“真給力”?

  一是“信心”。這篇文章讓人讀出了信心,什麼都壓不垮的信心。

  面對風雨,要保持信心,不能有了艱難險阻就“認慫”。宣言文章提出,我們看事情,要有“大歷史觀”。打開歷史的視野看現在的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信心從何而來?一是“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有難得的歷史機遇,更有積極向好的基本面。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制度的優勢將持續充分釋放。三是世界經濟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構建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如何堅定信心?面對困難,既不能置若罔聞,更不能聽風就是雨。要以充分的預見性與清醒的判斷力,學會看大局、明大勢,全面把握髮展的主流與支流,于嚴峻挑戰中看到光明前景、于樂觀精神中保持理性,這才是面對風雨時正確的姿態。

  二是“決心”。這篇文章讓人堅定決心,風雨無阻、風雨兼程的決心。

  面對風雨,要堅定決心,不能因為有了艱難險阻就“退縮”。我們是要居安思危,但不是患得患失;也必須有憂患意識,但不是消極悲觀。有人面對一點風雨,就擔驚受怕、亂了方寸,缺了一份從容淡定。對此,宣言文章回應:“美好生活不是溫室裏的生活,不是真空裏的生活,風風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到改革開放振興中華于“開除球籍”的邊緣,發展哪有一馬平川?我們常用“長征”來形容自己的事業,就是因為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程,不會一帆風順、很難一蹴而就,就如偉大的長征那樣,雖然曲折悲壯、充滿風險考驗,但終能一路過關斬將、凱歌高奏。

  山以險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壯闊。審視今天的中國,我們既要看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外部環境,也要看到“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世界大勢,更要看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堅定自信。

  三是“齊心”。信心和決心,都是認識的問題;而“齊心”,則是行動的問題。

  是葆有憂患精神的積極進取,還是瀰漫消極情緒的畏葸不前?是懷揣危機意識的戒驕戒躁,還是心存畏難情緒的縮手縮腳?這不僅需要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代的國家做出抉擇,也需要每個人給出回答。

  最好的回答是什麼?宣言文章的一個提法格外醒目——行動哲學。“為者常成,行者常至”。這樣的哲學,是“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這是國家制勝的關鍵,也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中國有13億多人民,鼓足幹勁、各盡其責,就能激蕩出無窮無盡的內生動力。

  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對於千千萬萬普通人,我們需要堅定這樣的信念:你在參與創造偉大時代的同時,也在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