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克服的困難是勝利的契機!一文看懂當前中國經濟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上半年同比增長6.8%,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經濟發展韌性十足。但是,一些結構性、局部性問題仍然存在。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財政、貨幣、金融政策該如何進一步完善?如何建立房地産市場長效機制?經濟日報特邀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恒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及其研究團隊作出相關解讀。
做好預調微調 確保穩中向好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總體平穩,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結構調整深入推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品質效益穩步提升。中國經濟目前正呈週期性和結構性雙築底態勢,處於改革轉型爬坡過坎的關鍵期,應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開放,建立更高水準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增長週期,但可能逐漸見頂回落。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歐洲、日本等經濟體先後復蘇。近期歐洲、日本製造業PMI持續下行,美國經濟正在築頂。中國出口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持續恢復,但面臨中美經貿摩擦和美聯儲加息的挑戰。
中國正處於金融週期的頂部,融資形勢偏緊。上半年社融新增9.1萬億元,較2017年同期少增2萬億元,6月底社融增速9.8%,M2增速降至8%,均創歷史新低。在去杠桿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融資條件持續緊縮及債務到期雙重壓力導致企業信用風險開始暴露。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雙支柱應緊盯經濟週期和金融穩定。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保持適度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這實際上是對之前中性偏緊政策的一種微調,但並非全面放鬆。
房地産週期處於調控中期,未來將從短期調控轉向建立長效機制。房地産銷售、到位資金增速等先行指標趨於回落。7月份一些政策已釋放出某些信號,去庫存任務基本完成,棚改貨幣化比例將大幅降低,這意味著非大城市圈周邊的三四線城市房價或將下行。
産能週期已經觸底,新週期正積蓄力量。經過2010年至2015年市場自發去産能,疊加2016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環保督察,我國産能調整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産能利用率回升至76.8%,資産負債率從58%降至56%以下後,現有所回升,製造業投資在4%至6%持續築底後緩慢回升至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持續15%以上的高增長。預計未來將開啟新一輪企業資本開支週期,不再是傳統落後過剩的産能擴張,而是帶有新週期新經濟的內涵。
總的來看,中國經濟正站在産能週期底部和金融週期頂部,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但也要看到,近期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下半年尤其要防範內外需因素疊加可能導致的快速下滑。中美經貿摩擦、規範地方政府融資行為、金融去杠桿、房地産調控、棚改貨幣化比例降低,對經濟增速影響或將在下半年集中顯現。
對此,應做好政策預調微調,既要防止貨幣放水重走刺激老路,也要體現結構性改革要求。財政金融政策需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兼顧穩增長和調結構,非常必要。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更好地做好減稅降費和推動有效投資工作;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金融監管政策應從“一刀切”式收緊轉向結構性有松有緊。
積極財政政策大有可為
下半年,要防範內外需疊加可能導致的經濟快速下滑風險,必須保持政策定力,既要防止貨幣放水重走刺激老路,又要體現結構性改革要求。在此情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
當前,財政政策尚有完善的空間。
一是財稅改革有待加速。預算強調平衡狀態和赤字規模,支出預算特性不足;預算透明度不夠,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仍未建立;稅制以間接稅為主,地方稅體系有待完善。
二是地方政府和國企預算軟約束,有激勵無約束,債務從顯性轉向隱性,財政金融風險交織。
三是地方政府隱性擔保和背書,剛兌尚未完全打破。
四是個別地方懶政惰政,導致中央政策在執行時走樣。有的地方執行清理違規PPP時一刀切,導致在建工程爛尾;部分地區在開展棚戶區改造時,貨幣化安置比例超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房價過快增長。
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這主要體現在結構性減稅與優化支出結構等方面。
一是加快推進財稅改革。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推進預算公開、透明,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地方債務尤其是隱性債務要摸清底數並堅決不兜底,打破剛兌預期。
二是聚焦減稅降費,落實好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切實減輕市場主體稅費負擔,積極推進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加快推進消費稅改革,加快房地産稅立法,提高資源稅率。
三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有産業與人口導入的地區要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在補齊民生短板領域的投資。
四是創新政府投資方式,通過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動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對屬於競爭性領域的産業,可由直接支援具體項目改為設立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此外,還應樹立正反兩方面典型,鼓勵積極幹事、懲罰消極怠政,尤其避免一刀切的懶政行為,防止出現“放亂收死”“大放大收”的迴圈。建立試錯容錯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鼓勵積極幹事的良好氛圍。
金融貨幣政策要服務好實體經濟
今年以來,在去杠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形勢下,很多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比去年同期少增2.03萬億元;6月份M2增長8%,增速再創新低。信用政策“一刀切”,導致民營、小微企業信用風險不斷提升,截至6月末,信用違約事件總額達到248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44%。
為克服一些地方和金融機構激進去杠桿的負面影響,應對經濟金融形勢新變化,近期我國金融政策陸續作出了一些調整,逐步轉向結構性去杠桿,注意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央行通過擴大MLF擔保品範圍、定向降準、窗口指導等靈活操作,一方面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穩健,另一方面逐步引導貨幣政策産生結構性效果。7月20日央行發佈《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對4月末發佈實施的資管新規作出了進一步細化,具有很強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運作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下半年的經濟政策制定面臨多重考驗。應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這樣才能更好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具體來説,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應堅持結構性導向,“精準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強刺激,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在調整經濟結構中的積極作用。
宏觀金融政策則應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從“一刀切”式收緊轉向結構性有松有緊,支援合法合規業務正常運作,支援民營、小微等實體企業融資,使經濟薄弱環節得到更多的信貸支援。這其實是對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時,還應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在貨幣政策穩健的同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加快推進結構性減稅,減輕中低收入群體和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發揮稅收在擴大內需中的作用。
加快建設房地産長效機制
自2016年9月30日以來,各地按照中央提出的“房住不炒”要求,不斷加大房地産市場調控力度,紛紛出臺調控政策,防止房價明顯過快上漲。不過,從2015年5月份到2018年5月份,我國新建商品住宅價格連續37個月上行,漲幅達20.4%。本輪房價大幅上漲,強化了居民的看漲預期,也增加了調控難度,使得調控政策的邊際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遞減。
我國住房貨幣化改革已經有20年,系統總結相關得失,可為今後推進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一是在調控政策工具及效果方面,金融政策直接影響購買力,短期刺激效果最好;“限購”等行政措施短期效果直接,但不解決根本矛盾。
二是不能重行政手段輕經濟手段。
三是不應重抑制需求,輕增加供給。四是政策不能頻繁切換加劇市場波動。五是因城施策思路面臨考驗。
當前,應繼續堅持從嚴調控政策不放鬆,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同時努力促進供求平衡,儘快從短期調控政策過渡到長效機制建設,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過渡到主要依靠經濟手段,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一是改革“人地掛鉤”,優化土地供應。未來應推行新增常住人口與土地供應掛鉤、跨省耕地佔補平衡與城鄉用地增減掛鉤。同時,嚴格執行“庫存去化週期與供地掛鉤”原則,優化當前土地供應模式。
二是保持房地産金融政策穩定。實行長期穩定的住房信貸金融政策,穩定購房者預期,支援剛需和改善型購房需求,同時抑制投機性需求。支援房企合理融資需求,規範融資用途,防止過度融資。
三是轉變住房供應結構,豐富供應主體。未來供應主體將從以開發商為主轉變為政府、開發商、租賃仲介公司、長租公司等多方供給;供給形式也將由以商品房為主轉向商品房、租賃房、共有産權房等多品類。不過,住房供應結構的探索與政策出臺須因地制宜,警惕盲目跟風。
四是推進房地産稅改革,抑制投機型需求。目前,房地産稅呈現“重增量輕存量、重建設交易輕保有”特點,未來應減少交易環節稅費、增加保有環節稅費,促進開發建設、交易、保有環節稅賦平衡,避免重復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