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海上來 改革進行時】煙臺:以自主創新鑄改革之魂
膠東線上7月30日訊(記者 賈楚航) 四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五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書寫了推動科技進步的“煙臺現象”;藍鯨一號、藍鯨二號,讓全球海工第一梯隊有了“煙臺身影”;MDI全球産能第一製造商萬華,讓國際化工競技場挺立起“煙臺品牌”……
從黃渤海岸邊的一個小漁村,一躍成為國內綜合實力前20強城市,煙臺何以做到?創新!作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改革開放40年來,創新始終是煙臺最亮麗的城市底色,煙臺始終以自主創新鑄改革之魂。
創新跑出加速度——
讓企業成為主體,加快核心技術突破
中集來福士前身為煙臺造船廠,建成于1977年,其發展經歷了地方集體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資控股企業、被中集集團收購等階段,成長壯大過程是整體行業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2008年,中集進入海工裝備領域。 “為了不受外國企業掣肘,我們一開始就橫下一條心,堅定走技術轉化和自主創新之路,因此制定了兩條關鍵主線,即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中集來福士總裁王建中説,中集交付了能在12級颱風中牢牢釘在作業海域進行鑽採可燃冰的“藍鯨1號”、全球最先進的雙鑽塔超深水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由此公司進入全球海工第一梯隊。
不僅是中集來福士,在煙臺,萬華工業、傑瑞集團……一大批企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以創新促動能轉換,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上的“煙臺印記”。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數據顯示,2017年,煙臺全市高新技術産業産值達6314億元,約佔全省11.5%;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42.49%,産值和比重均居全省第二位。
創新激發新活力——
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2014年6月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就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沒有科技體制改革的大膽探索,萬眾創新就難以加速輕裝前行。”多年來,煙臺科技部門一直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優化創新環境,讓科技創新活力不斷激發。
改革,正在為煙臺協同創新注入新內涵。在煙臺開發區先進製造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實驗室,平臺引進倣真模擬、3D列印製造和低壓鑄造智慧化等新技術,以16家中小骨幹企業為依託,組建科技創新聯盟,走出了一條“平臺+聯盟”協同創新新路。
目前,煙臺市已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57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係,實施産學研合作項目723項,建立了引進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共建研發平臺、聯合培養人才等多種合作模式,先後成功引進一批高層次科研機構。
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份,煙臺市人才總量突破170萬人,高層次人才7萬多人。其中,“兩院”院士3名,柔性引進院士58名,“千人計劃”105名,“萬人計劃”9名,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17名,國務院特貼199名,省泰山學者及泰山産業領軍人才120名,煙臺市“雙百計劃”人才166名。
創新成第一動力源——
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助力高品質發展
眼下,煙臺正處在加快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歷史性關口,新舊動能轉換靠啥?實現高品質發展靠啥?關鍵靠創新!這是一座城市對創新的理解和認知。
萬華化學集團與改革開放同齡,其前身為煙臺合成革廠。時至今日,萬華化學集團已發展壯大為全球最具綜合競爭力的MDI製造商,全球産業鏈最完整的ADI製造商,也是世界第二大TPU製造商、歐洲第三大TDI製造商。回顧萬華走過的不平凡的自主創新之路,也充分印證了一個深刻道理:真正具有市場潛力的高新技術是買不到的!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孕育、集聚迸發,正在引發産業分工重大調整,重塑地區競爭格局。著眼于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煙臺市發揮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中國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等創新平臺作用,促進“校所城産”融合發展,以“四新”促“四化”實現“四提”,形成以新動能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激活創新基因,煙臺正以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創新。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説,“煙臺市委十三屆五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全市上下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煙臺為強大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尋標對標、加壓奮進,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品質發展,奮力建設製造業強市、海洋經濟大市、宜業宜居宜遊城市,確保在新一輪改革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
“創新千帆盡舉,有力地引領著煙臺經濟航船破浪前行。”魯東大學教授劉良忠説,創新發展滲透到經濟社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給城市帶來更多的是一種內涵,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
以夢為馬,創新路上,煙臺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