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袁文才、王佐:從綠林好漢到紅軍將領的井岡英傑

2018-06-23 18:01: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南昌6月22日電(記者范帆)盛夏時節,江西省井岡山市大井村的北山岡上莊嚴肅穆。青山翠柏掩映之下,一座石雕門樓格外醒目,在門樓楹聯上,鐫刻著“風際雲會立偉業于井岡”“金戈鐵馬存英魂在羅霄”紅色大字。穿過門樓,沿著石階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便是王佐烈士的墓碑和雕像。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我的太爺爺王佐和袁文才一起打開山門,接受共産黨的改造,加入了革命的隊伍。”站在王佐烈士的墓碑前,王佐的曾孫王華文正嚮慕名前來的參觀者講述王佐和袁文才當年的事跡。

  袁文才、王佐:從綠林好漢到紅軍將領的井岡英傑

  袁文才像 新華社發

  袁文才,1898年生,江西寧岡縣(今井岡山市)人。王佐,1898年生,江西遂川縣人。袁文才、王佐都生長在井岡山地區,早年因反抗土豪劣紳的壓迫,相繼投身綠林,組織隊伍,“殺富濟貧、除暴安良”,在茅坪和茨坪遙相呼應,控制了整個井岡山。

  1926年9月,在中共寧岡縣黨組織領導下,袁文才率部參加寧岡暴動,任縣人民委員會軍事部長、贛西農民自衛軍副總指揮,並於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1月,王佐也把自己的隊伍改編成黨領導的遂川縣農民自衛軍,任贛西農民自衛軍副總指揮。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後,積極團結改造袁文才、王佐,他們也願意向共産黨靠攏,把毛澤東和起義部隊接上井岡山,並率部接受改編,參加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建立紅軍隊伍的艱苦鬥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8年初,袁文才和王佐所部經過改編後正式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袁文才任團長兼一營營長,王佐任副團長兼二營營長,不久,王佐也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28年4月,紅四軍成立,袁文才和王佐分別任紅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團長和副團長。同時,他們還兼任遂川縣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執行常委、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主任和副主任,袁文才還擔任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主席。期間,他們率領所部先後參加了寧岡新城戰鬥、龍源口戰鬥和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等作戰,屢立戰功。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袁文才曾任紅四軍參謀長隨軍出征。王佐則率部隊配合彭德懷指揮的紅五軍守衛井岡山,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1929年4月,王佐的部隊與寧岡、永新、蓮花三縣赤衛大隊合併為獨立團,他任團長。後獨立團編入紅五軍第五縱隊,王佐任司令員,一直堅守在湘贛邊界開展遊擊戰,使井岡山紅旗始終不倒。1930年2月,袁文才、王佐在永新縣含冤犧牲,時年32歲。

  1950年,黨和政府追認袁文才、王佐為革命烈士。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親切地會見了他們的家屬。

  “袁文才爺爺的一生儘管短暫,但卻光輝燦爛,他身上所展現出的革命精神也將一直激勵鼓舞后人不斷砥礪前行。”袁文才的嫡孫袁建芳曾是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的特聘教授,今年61歲的他雖然已經退休,但仍在繼續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講授黨課。袁建芳告訴記者,作為烈士後代,他有責任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這既是表達對先烈們的深切緬懷,同時也讓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啟迪和教育更多的人。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