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理念是中華民族一貫的文化追求
【光明論壇】
作者:陳欣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黨校黨建基地研究員)
日前,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歡迎宴會上致祝酒辭指出:“儒家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這種‘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和合”理念一直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追求。
和、合二字早已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中,蘊含了儒、道、墨、法各家的價值追求,在傳統經典《周易》《尚書》《國語》《管子》《墨子》等經典中均有所見,成為百家“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普遍認同。當代學者張立文認為:“‘和合’語出《國語》《管子》《墨子》,其依傍的解釋文本亦異。”儒家思想更是將“和合”作為其人文精神的核心。比如,從《論語》中的“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言論,都可以看出儒家對“和合”的重視程度。“和合”理念集中突出了儒家對“和合”理念的把握,特別是將《禮記 禮運》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作為核心,並具體到“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等層面。因此,“和合”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錢穆説:“文化中發生衝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人類歷史長河中,多元文明間的平等交流與對話每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指出的:“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在時代風雲不斷變幻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化被動為主動,彰顯對吸收外來文化的主動性、積極性。“上海精神”展示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正是上合組織基於當代全球文明發展現狀作出的應對之策。
“和合”文化是講求知行合一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實踐性很強。梁漱溟説過:“儒、佛、道三家之學均貴踐履實修,各有其當真解決的實在問題,非徒口耳三寸之間的事。”文化的創新是力求從時代的實際出發,提煉時代精神,尋求新的生長點。“上海精神”所提倡的實踐精神,便體現了傳統文化知行合一的觀點。這種實踐精神,不僅是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指南,更為地區發展注入了動力,從而使得上合的行動更加自信。張君勱認為:“知與行,本為一種理念所以實現之兩面,行而不知,是為冥行躑躅,知而不行,是為空言無實。”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夠使得“和合”不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而且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在多元中互補完善,又在綜合中創新發展。
“和合”文化源遠流長,“上海精神”和“和合”理念相融相通,“和合”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人文理想,歷經數千年依然發出奪目的時代之光,正在成為中華民族為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1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