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為何把這個區域組織稱為“典範”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近17年來,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區域組織。成員國全面推進各領域合作,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樹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典範。”
——習近平
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將於6月9日至10日舉行,這是繼2012年北京峰會後上合組織再次回到它的誕生地中國,也是今年中國舉行的又一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集體會見上合組織成員國外長時,對上合組織發展作出上述評價。
上合組織為何被稱為“典範”?它與其他國際組織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從下面幾個關鍵詞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上海精神”
説起上合組織,你可能會經常聽到這個詞——“上海精神”。那麼,究竟什麼是“上海精神”?它與上海有什麼關係?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在黃浦江畔宣告誕生,這是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上海精神”,被寫入成立宣言,成為上合組織成功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和指導原則。
習近平主席將“上海精神”視為上合組織“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認為它“代表了當今國際關係發展方向”,並以非常凝練的語言概括了上合組織的特徵:
以平等互信為基礎,以互利共贏為原則,以對話協商為手段,以共同發展為目標……
不難看出,“上海精神”與中國外交所倡導的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理念在意涵上是相通的,為國與國如何相處提供了思想指引。
“一帶一路”
站在世界地圖前,讀者可能會發現,上合組織成員國多處在古絲綢之路沿線。也正因為如此,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上合組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是在上合組織成員國之一的哈薩克。
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在上合組織所在地區先行先試,成員國積極對接發展戰略,提高地區互聯互通水準,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開展國際産能合作,促進民心相通。
從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竣工,到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首條生産線投産,從中吉烏三國實現國際道路全程運輸,到中哈産能合作形成總額270億美元重點合作項目清單……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一帶一路”建設在上合組織所在區域取得早期收穫。一項項基礎設施、産能合作項目,既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造福了當地百姓。
各成員國將就共建“一帶一路”達成怎樣的新共識,是本次青島峰會的一大看點。
“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經過17年發展,上合組織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未來,上合組織的發展方向在哪?習近平主席這樣指引:
我們需要樹立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的意識,加強合作,聯合自強,把上海合作組織打造成成員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使其成為成員國共謀穩定、共同發展的可靠保障和戰略依託。
“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看到這兩個詞,不難想到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説,打造上合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年,上合組織各成員國攜手打擊地區“三股勢力”、販毒和跨國有組織犯罪,共同維護地區安全穩定,堅持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積極挖掘互補優勢,不斷加強利益融合,在構建命運共同體道路上邁出日益堅實的步伐。
光是下面這組數據就很能説明問題:2013年至2017年,中國從上合組織成員國進口商品累計超過3400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地區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15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多數上合組織成員國第一或第二大貿易夥伴。
此次青島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將同上合組織其他7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領導人,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機構負責人一道,共商合作大計,共繪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