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火熱的“百姓宣講團”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光明日報記者 劉艷傑
“鄉村振興要提速,擼起袖子立新功,歡迎來聽地瓜戲,宣講句句傳真情……”初夏時節,暖風習習,在山東青島平度市同和文化活動中心,來自平度明村的村民耿瑞蓮、夏仁、夏振華、程淑娥正在表演當地的傳統戲曲——地瓜戲。地瓜戲的唱腔方言特色濃厚,表演形式通俗易懂。如今,宣講黨的理論政策的地瓜戲已經成為當地老百姓最喜愛的節目之一。
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以打通理論宣講的“最後一公里”為牽引,青島市積極探索推進理論宣講大眾化和通俗化。2017年,在全市3800多個理論宣講團的基礎上,青島市組建了300多個有特色、成建制的百姓宣講團,通過快板、小品、地瓜戲、柳腔、茂腔、三句半、小品、故事會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理論宣講2萬多場,聽眾達230多萬人次。
“百姓宣講就是要把學術語言轉換為群眾語言,用小切口呈現大主題,用小故事講清大道理,讓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張江汀説。
摒棄官話套話
讓百姓登上宣講舞臺
“遍地荒漠破舊的房,保守落後又貧窮,辣椒基地有潛力,幫他們脫貧不能等……”在膠州市市南小區的社區舞臺上,有“辣椒大王”之稱的膠州企業家郭培正通過八角鼓小戲《辣椒紅了》,給大家講述了他在新疆種植辣椒幫扶當地農民脫貧的故事。
“讓身邊人講身邊事,這個形式接地氣,效果好。”臺下的膠州市委書記孫永紅一邊看一邊點評。孫永紅告訴記者,為了推動基層理論宣講工作,膠州市設立了180萬元的專項資金,並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推出“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活動方案,鼓勵老百姓走上宣講舞臺,講述發生在自己和身邊人身上的美好生活。
“我們常説理論宣講要突出三個認同,領導幹部宣講突出政治認同,專家學者宣講突出思想認同,百姓宣講突出情感認同。這裡面情感認同是最難達到的。”青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孫立傑表示,抽象的理論只有被群眾形象地接受、消化並吸收,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鼓勵老百姓走上宣講舞臺,就是為了擺脫傳統宣講中説教多、官話多、套話多的老套路,用通俗的語言、鮮活的故事、形象的比喻讓群眾坐得住、聽得進、記得牢、能理解。
通過試講試聽、競賽評比等形式,青島已經從黨政機關、黨校高校學者、先進模範人物、基層百姓等群體中選拔了6000多名宣講骨幹。為了進一步強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結合老百姓最關心的黨的政策以及教育、養老、醫療、保障等民生話題,全市又組建了300多個有影響力、成建制的百姓宣講團。
李滄區的“鄰里課堂”、城陽區的“陽光城陽”、即墨區的“古城大講堂”、嶗山區的“週末非遺課堂”……青島全市涌現出了100多個基層宣講品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通過以事議政,以案説法,讓黨的政策理論具化為一幅幅清晰可見的美好藍圖。
塑造草根明星
讓百姓成為宣講主角
“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青島市北區百姓宣講團團長于春山為提高宣講水準和能力,60歲時報考了中國政法大學在職法學博士;黨的十九大代表、青島港裝卸大隊副隊長皮進軍,從一名産業工人的角度,為衛計、城管、人社等系統幹部職工宣講十九大精神;青島萊西市退休教師昌德松利用自家門前500米長的文化衚同,宣講惠民政策……”
提起這些活躍在基層宣講舞臺上的草根明星,青島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為達滔滔不絕。在基層理論宣講過程中,青島市特別注重培養明星宣講員,引導他們現身説法,以好的狀態、高的水準、活的方法、正的導向深入淺出地把理論政策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
“周總理要求我們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説出與他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謹遵他的教誨,我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堅持在基層,從部隊退伍後,我幹過工人、當過車間主任,被評為先進勞動者,沒有辜負叔父對我的期望。”85歲的周保章是青島市南區百姓宣講團的團長,同時,周保章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周恩來的侄子。近年來,周保章以“周總理的紅色家風”為主題,在450多個學校、300多個社區義務宣講周總理的家風家訓和黨的十九大等內容。1380多場宣講、82萬人次受眾,周保章將紅色教育貫穿于學生們的成長,為年青的一代不懈努力提供精神力量。
于義睦是青島西海岸新區K1路公交的一名駕駛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業18年來,累計安全行車近80萬公里,保持服務零投訴。作為一名基層理論宣講員,于義睦特意拜師曲藝家薛德勇學習山東快書,經過1年的勤學苦練,本領已經頗為嫺熟,並自編自導了《公交駕駛員》《花大姐》等山東快書作品。2017年,于義睦進行了105場百姓宣講,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宣講次數最多、人氣最旺的百姓宣講員之一。
青島市培養、推出的這一批百姓宣講先進典型,已經逐步成為基層宣講的中堅力量,猶如微風吹動一池春水,傳遞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青島市先後獲得了中宣部表彰的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單位、先進個人和優秀理論宣講報告全部三個獎項。
激發“心靈共振”
使百姓獲得情感認同
百姓宣講最大的魅力在於能夠激發普通百姓的“心靈共振”,從而獲得他們的情感認同。
“這麼多年了,頭一回聽到這麼精彩的演講!”一位90多歲的老黨員,聽完于春山講的黨課以後,拉著于春山的手不鬆開。“于春山老師年過半百仍然保持一顆學習的心,62歲取得法學博士學位,了不起!”現場的年輕觀眾張偉健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在青島萊西市水集街道永興街社區,活躍著一個“五姐妹”文藝宣講隊。王桂蘭、王瑞英、劉海軍、于鳳英、左愛民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自編自導自演的《衚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文藝作品深受當地人歡迎。“她們的演出通俗易懂、形式活潑,拉近了理論與群眾的距離,是理論政策最好的‘翻譯官’。”經常觀看五姐妹演出的居民昌德松評價道。
“我們的百姓宣講團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全市齊抓共管,把理論宣講納入黨建工作總體規劃,列入考核內容,建立了市、區(市)、鎮街、村莊(社區)四級百姓宣講網路體系,實現全覆蓋;二是分眾化、特色化明顯,根據企業職工、社區群眾、青年學生等不同群體的需求,開展不同內容的宣講;三是堅持定期召開座談會和觀摩會,交流經驗推動工作。”青島市委講師團團長姜福榮介紹。
“在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基層理論宣講工作同樣面臨著新的要求與挑戰。”王為達表示,一方面,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把藍圖變為現實,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需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和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試圖攪亂主流思想、“謠言跑贏真相”的現象時有發生,而通過百姓宣講,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惑釋疑、廓清迷霧、理順情緒。因此,百姓宣講舞臺亦成為社情民意雙向互動的最好平臺。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0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