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新華網記者 曹瀅
【學習進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在新華社發佈的消息中,有一句話特別值得關注,“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這是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網路強國戰略思想之後,在全國性會議上全面闡述、明確宣示的又一重要思想。
“根本大計”——生態文明變革的深邃“歷史觀”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華文明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土壤,蘊含了深邃的歷史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多次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文明興衰與民族命運、環境品質與人民福祉作闡述,他的表述通俗而深刻,將如何處理人類生産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的認識論發展到了新高度,體現了對生態問題的歷史責任感和整體發展觀。
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黃承梁認為,“根本大計”這一提法,是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歷史地位的新宣示,推動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的認知發生歷史性變化。
習近平以歷史的眼光對十八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給予肯定:“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對當前所處的歷史階段有著清醒把握,作出生態文明建設面臨“三期疊加”這一重大判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關鍵期”是對當前所處歷史階段做出的認識定位;“攻堅期”説明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更高的環境保護要求與經濟社會正處於艱難協調發展的狀況中。攻堅期同時也是重大機遇的“窗口期”,表明我們在這一階段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這裡所説的“條件”是什麼?常紀文説,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是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的物質基礎,是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帶來的特定歷史機遇。
因此,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在關口和困難面前不放鬆、加油幹。
這次大會進一步明確了到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美麗中國”建設藍圖: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品質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
這是一個明確的“時間表”。
聯結歷史與現實,我們看到,中國正在經歷最大規模、最為深刻的生態文明變革,中國社會正在向生態文明社會全面轉型。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論”
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宗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論”,體現出深厚的民生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習近平始終強調,“小康全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在2018年4月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他指出:“環境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要堅決打好打勝這場攻堅戰。”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生態産品短缺已經成為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著眼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
2016年1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講過,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的這段話深刻揭示了生態、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只有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才可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這次大會上,習近平提出的生態建設目標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關: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同時也回答了“優質生態産品”到底是什麼,這正是對人民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急的回應。
習近平特別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黃承梁認為,把生態環境提升到關係黨的使命宗旨這樣的政治高度,説明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和歷史性的變化,還表明中國共産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已經進入新的理論和實踐境界。
“最普惠”的民生觀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的認識論。
“六原則”“五體系”——植根于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習近平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六項重要原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六項原則”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
黃承梁認為,“六項原則”的提出,與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論斷、思想內涵、內在邏輯相一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指導性。
習近平還首次提出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的“五個體系”,即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
黃承梁認為,“五個體系”首次系統界定生態文明體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生態經濟體系提供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供制度保障;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目標責任體系和生態安全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和動力,是底線和紅線。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任勇説,“五個體系”是對貫徹“六項原則”的具體部署,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的對策體系。
專家們認為,“六項原則”“五個體系”既是指導原則,也是方法論,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今後一段時期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指明瞭方向,畫出了“路線圖”。
習近平在講話中還專門提及“要有效防範生態環境風險”。他説,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
黃承梁認為,防範生態環境風險,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觀。風險防範需要著眼于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著眼于高品質發展這條主線;需要尊重環境保護工作本身的規律,理順其背後各種關係,踏實執行各項制度。
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有賴於加強黨的領導。習近平強調:“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各相關部門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和追責制度,要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常紀文説,加強黨的領導,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黨的領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最有力的保障。
專家表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形成了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規律、根本動力、發展道路、目標任務等重大理論課題,是我們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指南,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思想和實踐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