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美就貿易爭端達成和解 歐洲卻擔心成“犧牲品”

2018-05-22 08:5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蘇靜 陶短房 陳洋】中美上週末叫停貿易戰,週一全球多國股市出現上漲,顯示出對中美貿易休戰的積極反應。但在歐洲,政府官員和媒體卻表達出了“擔憂”。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20日對媒體表示,歐盟可能成為中美貿易協議的犧牲品,“倘若歐洲不在此時表現得堅定,美國和中國可能會認為歐洲軟弱可欺,並讓歐洲為他們之間的妥協付出代價”。德國媒體21日提出:中國承諾購買更多的“美國製造”,可能損害“德國製造”在中國的市場。

  據法國歐洲一台報道,中美間達成的初步妥協暫時避免了貿易戰,但法國貿易部長勒梅爾20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中美間的聯合聲明表明,這兩個國家可能會背著歐洲達成一致”。勒梅爾抱怨美國總是試圖把歐洲推在與中國貿易糾紛的第一線,讓歐洲國家“為中國不正當的貿易政策和行為替美國付出代價”,這“荒謬、不可理解”。

  勒梅爾在採訪中還稱,“橫在歐洲各國面前的問題是,你究竟想作為一個獨立經濟體存在,還是打算成為某國的附庸”。他稱,只有法國和德國團結一致才有能力應對當前嚴峻局勢,但在如何應對美國方面,德法間存在分歧,法國正“一釐米一釐米地”推動法德合作。

  “中美達成共識,對歐盟意味著什麼?”德新社21日問道。報道稱,中美20日發表的聯合聲明沒有提及數字、期限或細節,所以這仍然是一個“海綿狀的妥協”。這是否意味著美國也會放寬對歐盟的制裁?不是。美國與中國至少達成了框架協議,但美國與歐盟的衝突繼續處於陰霾中,“歐洲人不想被勒索”。

  “中國正在走向特朗普,並可能傷害德國”,德國《南德意志報》21日以此為題發文稱,中國對美國的新舉措包括降低貿易赤字、購買更多的美國商品,這可能會損害向中國出口的德國製造商。“顯然,最受益的就是美國波音公司。中國人將從波音購買飛機,而不是歐洲的空客。”報道還稱,中國將取消對美國農産品的關稅,歐洲、南美等地區都不會高興。德國的機械工程、化學工業、能源技術或醫療設備可能也被“美國製造”代替,尤其是西門子公司。

  “德國失去了一張牌”,德國新聞電視臺21日表示,德國總理默克爾將於24日訪問中國。此次訪問的重點就是貿易,尤其是怎樣應對美國發起的貿易爭端。在微妙時機訪華,默克爾顯然希望中國能站在歐盟一邊,共同對抗美國的保護主義。但就在此時,中國和美國宣佈已經達成共識。“從歐盟角度來説,這並不是好消息。歐洲撬動美國的杠桿少了中國的分量,勝算向美國一邊傾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所所長崔洪健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洲有些人還是沒有真正面對形勢變化,沉醉於過去“美歐一體一致對外”的迷思。這些人希望“禍水東引”,希望美國裝作看不見美歐之間的貿易問題,而全力對中國施壓。實際上,中美的貿易爭端在這一輪看來更多是雙邊性質,很多問題是中美之間才有的。而美歐之間除了鋼鋁稅,美國還有別的要價,歐洲滿足不了。

  在日本,東京股市21日出現上漲,但也有官員表示出擔憂。日本原財務官、國際金融資訊中心的顧問加藤隆俊21日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雖然美中在貿易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是對日美貿易不能樂觀,特朗普政權很有可能在對歐洲進行激烈要價前,先對日本進行施壓。”

  “中美貿易休戰是否會出現反覆”?這樣的質疑聲這兩天在美國媒體上時有出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1日發文稱,“最艱難的部分才剛剛開始”。還有一些美國官員表示,中美經貿磋商達成的協議只是“暫時停戰”。美方現在的模式是先加劇緊張,然後達成一個暫時協定,短暫地恢復平靜,然後又再次加劇緊張。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1日就此表示,從短期來説,如果中美兩國政府能夠達成一個很好的協議和雙方都接受的成果,兩國政府當然都應當遵守這樣的協議,我們當然不希望出現反覆。他表示,從過去40年看,雙方之所以都能很好地管控分歧,推動中美經貿關係不斷取得更大發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樣的經貿關係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共同利益,同時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場規律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