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無情人有情,綠柳千里換新城
行車沿著219國道朝天際駛去,便會有一座繁華小城躍入眼簾。連綿群山環抱中,一座綠色小城靜靜躺臥其中,仿佛一顆“從天而降”的綠翡翠鑲嵌在荒原灘地上。眼前這個綠染黃沙的世界無法使人們與記憶中茫茫戈壁、飛沙走石的“阿裏印象”聯繫在一起。
50多年前,噶爾縣只有一條獅泉河和大片紅柳林。由於阿裏高原能源缺乏,紅柳被當地居民世代當做燃料使用。久而久之,紅柳林都被砍光了,破壞了生態環境。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當地政府從200多公里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紅柳,並對紅柳林進行嚴格保護,才有了現在獅泉河畔僅有的一片紅柳林。
除此以外,噶爾縣放眼望去儘是茫茫戈壁,難覓寸草。長在沙漠的阿裏人從小深受沙漠之苦——“吃飯時,飯碗裏吹進沙子;睡覺時,床上蒙上一層沙子;就連張嘴呼吸,也能感受到沙粒兒。如果説什麼是家鄉的味道,或許就是沙塵的土味。”渴望綠色的阿裏人,也曾肩挑背扛,挖渠引水,栽草種樹,但因沒形成規模,進展緩慢,只有望沙興嘆。飽經風沙之苦的阿裏人民企盼著早日有一個優美、舒適的生存環境。
料峭冬意濃,噶爾添綠忙
2017年3月的阿裏高原,寒氣襲人,缺氧難忍,但阿裏地區大規模的城市綠化風貌提升攻堅戰已提前打響!19條道路、5處公園廣場、40家機關單位庭院,綠化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時間之緊,沒有經驗可循,沒有技術支撐,沒有資料可查,一切都是在摸索,冷嘲熱諷者有,不相信的眼光常在,質疑的聲音更是不斷。
儘管困難重重、壓力巨大,但所有參與者僅僅用了短短50天創造出了一連串令人刮目的“綠色奇跡”。截止2017年5月17日,阿裏城區綠化總投資7000萬,綠化面積達602050平方米,栽植樹木61908棵。更欣喜的是,在新栽苗木中,毛頭柳、班公柳、榆樹、國槐、新疆楊和山杏的成活率都達到95%以上;青海楊和紅柳的成活率是90%以上;雲杉、雪松和沙棘的成活率也在80%以上。
城市綠化重中之重
隨著1966年阿裏地委行署的設立,從第一代拓荒者只有400人的小鎮到今日人口超過11.4萬的阿裏地區首府,生態環境問題無疑成為影響當地人民生存和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阿裏地委行署高度重視城區綠化工作,將此項工作作為全區城市風貌提升工程的重點,多次開會研究部署,在工程全面啟動之初,關於城市綠化的7000萬工程資金就順利到位,確保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
作為阿裏地區城市綠化的主要實施單位,噶爾縣把此項工作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縣四大班子成員為組長、副組長,各相關單位責任人為成員的強有力的城區綠化工作專班,全面負責綠化項目的規劃、實施,對整地品質、苗木規格、栽植進度、樹木成活率到完成數量進行全程督導和檢查。
決策者們清醒地認識到,要做好這項偉大的工程,必須有一張詳盡的指揮圖,有一個既具科學性又兼可行性的規劃。2016年8月起,噶爾縣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和技術員,歷時四個月編制好了《 噶爾縣綠化工程規劃設計》,為城市綠化工程的順利實施做好充分準備。
萬里尋苗只為綠
此次城區綠化工程以“栽大樹,大栽樹”為主要措施,以城區綠化“成型、成景”,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為目標。
為了確保草木適生性,2016年10月,噶爾縣綠化專班就提前選派相關技術人員先後到青海祁連縣,甘肅民樂縣、張掖市、寧夏、門源回族自治縣,陜北和內蒙等地綜合考察,最終在與阿裏海拔、氣候、土壤相似和運距最小的十幾個地方確定了二十多種合適的苗木花草。其中,有毛頭柳、國槐、榆樹、新疆楊等高大喬木,還有雲杉、雪松等常青樹種,以及波斯菊、蜀葵、景天等花草。樹種選擇之難讓人千腸百轉,樹種引進之難更讓人無法想像。
由於陜北的毛頭柳更能夠耐得住嚴寒,此次阿裏城區綠化便從陜北榆林、內蒙毛烏素沙漠引進3000株毛頭柳,從黃土高原到雪域荒原,滿滿50輛大卡車日夜兼程走了近10天才到達阿裏。阿裏林業這麼多年,這樣的栽植規模和運輸成本絕對是前無史例的。
費了如此週折,如何更好的確保成活率,技術人員們在毛頭柳栽植現場各抒己見。為此,來自陜北的噶爾縣委書記高寶軍結合自己在普蘭縣豐富的綠化工作經驗和對家鄉樹木生長習性的了解,多次到現場指導栽植工作,樹根泡水時間長短、回填土多深、施肥多少等細節措施他一個都不放過,給現場所有工作人員出點子、鼓士氣。
在噶爾縣城南郊外的一片空地上,有三個將近900立方米的大水池,這是專門為浸泡那些長途跋涉遠道而來的樹苗而準備的。
“種得好”,也要“管得好”
阿裏地區位於西藏最西部,綠化建設常年遭受砂石多、土質差、高寒缺氧、乾旱少雨的多重威脅,綠化難度大,成本高。
2017年3月27日,從拉薩曲水縣引進的200棵榆樹紮根噶爾縣建設路兩旁,正式拉開了阿裏地區城市綠化工程的序幕。
為確保如期完成任務,整個城市綠化施工期間,工作專班從領導到成員以及施工人員,每天都是天不亮出門,天黑了才進門,白天頂著刺眼的陽光,迎著戈壁的烈風,半夜還要加班澆水,200個人每天工作都在18個小時以上,皮膚曬黑了,嘴唇乾裂了,鞋也跑爛了,但隨著天氣一天天轉暖,6萬多棵樹一天一個樣,在泛綠、在發芽。
“三分造林,七分管理”。針對此次城市綠化工作,阿裏地區堅持量質並舉、管養並重,既要著力增加綠化總量,提升綠化檔次和品位,更要確保造一片、養一片、成一片。
地表水資源缺乏,鹽鹼荒灘土質差,風大周圍無屏障,加之當地人對樹木保護意識薄弱,這一切都成為阿裏地區樹木成活率不高的主要瓶頸。為此,城市綠化專班專門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制定了一套適合當地樹木成長的科學保護措施,給樹體注射營養液、包裹黑心棉、固定撐桿、架設遮陽網,在樹苗根部噴灑生根粉、鋪設塑膠地膜、施撒肥料等,同時對大部分的種植區進行了換土工作,以此提高栽植成活率。
據統計,此次城市綠化過程中,使用生根粉1000多公斤、營養液9576袋、保水劑3000多公斤、撐桿9萬米、拉桿11.52萬米、地膜2600公斤、保溫棉8000米、遮陽網5200米、回填肥土24000余方,施撒農家肥1000余方。
生態林業構築綠色屏障
“在連草都不長的阿里山上,花這麼多錢栽這麼多樹,看來今年冬天我們又有柴火燒了。”阿裏城區綠化剛開始時,當地老百姓很不看好這次綠化行動。
可如今,阿裏城區街頭巷尾、綠化帶邊,三五成群的人們圍著一個個樹樁左看右瞧。“這樹竟然活了!”看到刷著紅漆、裹著黑心棉、挂著營養液、剛剛吐露嫩芽的毛頭柳,還有人編出生動的順口溜“攥著小拳頭,抹著小口紅,扎著小辮子,穿著小裙子,背著小書包。一定要在這阿裏高原紮根下去。”從最初的不解、質疑到後來的興奮、歡呼,對於世代生活在荒漠戈壁,一直飽經風沙之苦的當地老百姓,眼前這一切無疑是個奇跡。他們的臉上露出稀奇,眼神裏充滿希望,嘴角上挂著笑容,一個綠樹成蔭、鬱鬱蔥蔥、生態良好的阿裏即將展現在人們眼前。
噶爾縣本著縣城周邊“防風固沙、重點綠化”的原則,結合戈壁沙漠特殊的自然、氣候條件,採取改良土壤、挖坑植樹、換填農用土、引用河水灌溉等措施,形成“以防風固沙,恢復生態植被,改善人居環境為目的”的綠化模式。如今的阿裏城區,毛頭柳蒼翠挺拔,青海楊隨風搖曳,班公柳枝繁葉茂,各類鮮花競相綻放,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站在獅泉河攬月亭俯首望去,整個噶爾縣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形成了“週邊防風固沙、內部綠化美化”的格局,為荒原之中的阿裏首府構築起一座綠色屏障。同時,隨著綠化慢慢變好,阿裏的植被也開始慢慢影響這裡的氣候,年降水量增加,而且對水土的保護也明顯增強,這將是阿裏生態環境良性迴圈的一個美好開始。戈壁灘上的綠洲,人定勝天的案例,阿裏,就是一個看得見的奇跡。
結語
白天,人們徜徉在城市街頭,大街小巷鮮花盛開、樹木蔥蘢。夜晚,人們漫步在獅泉河兩岸,河水波光粼粼,河岸楊柳依依。“一泓碧水,兩岸綠色,十里美景”,阿裏人與自然更加和諧,阿裏的城市形象、特色與個性更加鮮明突出。城市綠化工作的持續推進使阿裏地區“生態林業構築綠色屏障、綠色林業壯大特色産業、人文林業弘揚生態文明”的主線越來越清晰。具有阿裏特色的生態性、景觀性和地方性的荒原綠化風格正在形成,彰顯了“造林就是造福”的美好前景。一幅“人在花間走,車在樹下行,河流環繞綠蔭旁,縣城蔽于樹林中”的和諧畫卷正在藏西秘境徐徐展開,一個環境優美,綠色宜居的天上阿里正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中國西藏網 記者/常昱 噶哇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