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美經貿問題,準確理解中國是關鍵
中美經貿爭端當前正處在微妙階段,一方面雙方訴求似乎相距甚遠,另一方面雙方會談仍在進行中,溝通並未中斷。如何打破僵局?外界有多種分析評論,筆者認為對中國應有一個相對準確的理解,這是關鍵。準確理解中國並非要美方同意中國的所有利益訴求,而是既有歷史觀又有現實性地完整看待中國,理性表達美方的關切所在,從而達到可能的雙贏。
首先是政治理解。中共十九大後,隨著中國新一屆政府組建完成,中國的中央權威性空前提高,體制團結有效。評判該體制是一個政治學議題,但和這個體制進行經貿博弈,對其政治擔當、領導決心、團隊執行力應理解到位,免得誤判。相比,美方總是沒有統一授權、觀點各異,這與中方始終有充分授權、指揮統一,區別明顯。
其次是經濟理解。和美國相比,中國經濟上仍是弱者,但中國的GDP、貨物貿易量、外匯儲備額等等經貿指標已具相當規模。可以這麼説,美方從未與這麼大體量的經貿對手博弈過,加之體制因素,美方以前在該領域的所謂成功經驗對中國基本不適用。中國古典兵書《孫子兵法》一再強調:知己還需知彼。否則自話自説極可能誤己害人。
還有歷史理解。美國的歷史,從“五月花號”至今不到400年、獨立戰爭算不到250年、南北內戰統一不過150年左右;中國文明史保守算也有4000年、有連續記載的歷史接近3000年、統一國家的歷史2000多年。歷史尺度的巨大差異使得雙方都需要花大力氣理解對方,中方如此,美方亦如此。中國是一個文化上早熟的國家,其早熟程度超出了大部分美國人的想像;自西元1000年前後的宋朝開始,中國的主體民族對外基本採取防守態勢;自19世紀中葉以來100年,中國飽受外部列強欺淩,等等。中國是禮儀之邦,又有強烈的民族自豪、自尊感,歷史鑄就的性格特徵但願美方能夠理解。當然,一般意義上美方並無理解中國歷史的義務,但希望中國配合其解決美國經濟某些失衡問題,了解中國的歷史即使從美方利益考慮也有利無害,中國2000多年前有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説過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最後但並不是最不重要的是文化理解。中國文化既博大精深又隨處可見,對中國文化的把握有助於美方解決中美經貿爭端。如果説文化過於抽象,那麼文化的具體體現如文字更值得正確理解。比如,中方公開告知美方,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是中美經貿方面的習近平主席特使,結合具體語境,中文表達的資訊已經相當明確:你方姆努欽是美國總統的特使,我方劉鶴也是中國國家主席的特使,一是國家名義的對等,二是元首賦予的權威。問題的解決是他們兩人共同的使命。如果對此都無法正確理解、有效把握,正確解讀中美經貿問題從何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