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年前抗震救災小英雄當上消防員 衝在搶險最前面

2018-05-05 15:34:00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轉眼10年過去了啊,感覺有些快。”一身軍裝的賈孝龍摸了摸頭。

  10年前,汶川地震中,16歲的賈孝龍救助了3名同學1名老師,被評為“抗震救災小英雄”。

  如今,已經26歲的他,早已不再是當初青澀的模樣,9年軍旅生涯,讓他看上去更加挺拔、幹練。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沈軼攝影李強

  經歷大震

  被評為抗震救災小英雄

  “應該説,那場地震對我的影響太大了。”賈孝龍説。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汶川發生了破壞力巨大的8級地震,當時,賈孝龍正在上下午的第一節課。

  地震來臨時,教室劇烈搖晃,天花板不斷掉落,老師緊急疏散學生往教室外跑。賈孝龍也隨著同學們往外跑,然而,還沒等他跑多遠,眼前突然就“黑了”。也不知過了多久,從黑暗中醒來的他,發現自己困在一個被廢墟圍成的“小匣子”裏,求生的慾望,讓他開始在四週摸索,實施自救。

  當賈孝龍成功挖開廢墟出來後,滿目都是殘垣斷壁和四處奔忙的人群。余震襲來,拳頭大小的水泥塊“嘩嘩嘩”往下掉,人們抬著遇難者和傷者往外走,這裡面有些是曾經的同學,如今卻一動不動。這樣的場景,讓賈孝龍體驗到地震的慘烈。

  自救成功後,他沒有前往操場避難,而是就地做起了救援工作。對於當初的選擇,賈孝龍自己也説不清是什麼在驅使,“現在想想,其實挺害怕的,但是當時腦子裏一片空白,可能沒來得及害怕。”

  這一天,他救出了三名同學、一名老師。後來,他被評為“抗震救災小英雄”。

  目睹救援

  因敬佩軍人選擇入伍

  今年,是賈孝龍入伍的第9年,軍裝是他9年來穿得最多的裝束,訓練穿,出勤穿,休息時仍然穿。剛入伍那兩年,為了準備夜間緊急集合,連睡覺都不敢脫。當初,賈孝龍本有其他選擇,他甚至已和四川瀘州警校定下了約定,只要到達年齡,就立即進入警校。但最終,他在2009年選擇了應徵入伍。

  對於軍裝,賈孝龍有特殊的情感。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的第三天,賈孝龍從醫院治傷歸來。走在受災極為嚴重的都江堰街頭,四週全是穿著迷彩服的軍人,他們儘管面色疲憊憔悴,但依然四處奔忙救人。賈孝龍説,看到這些軍人,他很是佩服。

  2009年,有部隊到都江堰招兵,高中尚未畢業的賈孝龍突然有了當兵的念頭。為了説服父母,賈孝龍和父親在飯桌上有過一次長談,那一天,是賈孝龍第一次陪父親喝酒,用父親的話説,“喝過酒,就是大人了,自己就要為自己負責了。”經過父母的同意,第二天,他在父親的陪同下前往了徵兵處。

  當時,負責徵兵的軍人問賈孝龍為什麼要當兵,他回答説,“想穿軍裝,很帥”。

  如今,賈孝龍知道,穿上軍裝,意味著責任。

  面對生死

  總是衝在搶險救援最前面

  2009年到2016年期間,賈孝龍在北京市海澱區消防支隊雙榆樹中隊服役7年,參加過4000多場搶險救災,多次榮立三等功。7年的搶險生涯,賈孝龍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2016年發生在北京北太平莊街道的煤氣爆炸,是他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當時正值北太平莊進行老舊小區雨污水管道改造施工作業,工程隊不慎挖斷了燃氣管道造成泄漏,隨後發生爆炸引燃了一棟樓。

  接警後,海澱區消防支隊雙榆樹中隊迅速趕到現場,聽到火場裏還有受困群眾,賈孝龍第一個衝了進去。儘管穿著戰鬥服,但四週的溫度,仍然讓他感覺“自己要被烤化了。”

  事後回想起來,賈孝龍也害怕。當父母、妹妹還有女朋友問起他的工作時,賈孝龍總是會岔開話題。他不想讓親人們擔心,只能瞞著不説,“多問幾次,我不説,他們也就不問了。”

  賈孝龍也會和戰友們開玩笑,“我以後在後面管供水,你們上。”但真正出警,他總是衝在最前面,“知道有人在裏面,就忍不住想衝進去救他們,來不及害怕。”

  保送軍校

  進入軍校“兵王”大隊

  2016年9月,賈孝龍被部隊保送到昆明公安消防部隊高等專科學校學習,今年6月,他將從這裡重新出發,再赴一線。

  在公安消防部隊高等專科學校裏,賈孝龍所屬的六大隊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與其他學員不同,六大隊的學員不是單純靠成績,而是靠曾經的功勳。用六大隊三中隊副中隊長劉臻的話來説,能來六大隊的,都是“兵王”。

  劉臻與自己帶的戰士們年齡差距不大,有很多共同語言,私下他們都是很好的朋友,“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在他看來,賈孝龍為人勤奮、質樸,擁有中國軍人的優秀品質,“他的性格也非常好,平時大家開他玩笑,他也不生氣,反而和大家一起笑。”

  賈孝龍身材偏胖,戰友們偶爾會拿這個和他開玩笑,對此,賈孝龍總會做出一副驕傲的樣子,“那是我們北京那邊福利好,你們羨慕不來。”不過私下裏,賈孝龍對此也甚為不解,“我每天其實吃得並不多,而且每天訓練運動量還很大,但就是瘦不下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