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克思遇上中國青年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歐洲小鎮特裏爾。
17歲立志為人類幸福而工作,23歲獲得博士,24歲擔任《萊茵報》主編,30歲出版《共産黨宣言》,49歲完成《資本論》第一卷……
馬克思度過了追求真理、不懈奮鬥的一生。
九十九年後的5月4日,中華長城渤海之間,一群中國青年為救國救民發出怒吼。
同一年,30歲的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向中國人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此後,馬克思主義成為這群青年前進路上的明燈。
5月5日,馬克思誕辰200週年,我們來講講他和中國青年的故事。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899年2月,“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報紙上。當時《萬國公報》連載了英國人李提摩太翻譯的《大同學》一書,但當時的介紹非常簡略,甚至誤把馬克思寫成了英國人。直到十月革命、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進入了一個高潮。
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雜誌第6卷5號和6號上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摘譯了很多《共産黨宣言》中的重要論述,第一次向中國人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1920年,29歲的陳望道翻譯了《共産黨宣言》。自此,馬克思的著作有了第一部中文全譯本。
陳望道在翻譯《共産黨宣言》時,因忘我的投入而將墨水當成了紅糖水,還説“可甜了可甜了”。由此就有了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馬克思主義不僅被當時先進的青年們視為真理,更在中國慢慢地落地生根了。
他們讓馬克思在中國落地
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俞秀松、陳望道等在上海正式組成了中國共産黨組織,並於當年11月制定了《中國共産黨宣言》。
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莊嚴宣告中國共産黨的誕生。當時,13位代表的平均年齡才28歲。
這群青年讓馬克思的思想在中國成為實踐。
自此以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共産黨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社會主義必須有中國特色。
馬克思不只有主義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是馬克思的高中畢業作文題目。在文中,他寫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人類服務。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這段話影響了無數人,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有理想、有熱血的青年。回顧他的一生,可以説馬克思所有選擇都來自這份“初心”。
選擇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創造屬於千百萬人的幸福。馬克思帶給中國青年的不只是革命和主義,更是這種為了美好未來而奮鬥的理想和信念。
在朝九晚五、三點一線的生活中,今天的青年也不應拋棄這種奮鬥和胸懷。道阻且長,讓我們一起努力向上。
綜合:人民網、海外網、中青網、東方網、《解放日報》、《解放軍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