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耕耘 賴良學的"里程碑式"貢獻
帶領團隊首次培育出亨廷頓舞蹈病豬模型,深耕“豬”領域的科學家賴良學
金羊網記者 李鋼 通訊員 黃博純
“我是天天和豬打交道的。”賴良學這樣調侃自己的工作。
二十多年來在“豬”領域的深耕所取得的成果,讓這位來自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科學家多次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的身份在《科學》、《自然》等頂級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這些科研成果也被世界所關注。而就在近日,由他領銜的科研團隊,更是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亨廷頓舞蹈病的豬模型,成為生物學界“里程碑式的事件”。
二十年前與豬“結緣”
與“豬”結緣,要從1998年開始説起。當時,賴良學來到美國密蘇裏大學動物科學系留學。就在一年之前,第一隻克隆動物多莉羊問世,一時之間,克隆技術風頭無兩。
“我的美國導師從事的就是大動物克隆技術,多莉羊雖然問世,但是還沒有人搞克隆豬。”於是,賴良學也投身克隆技術。在美國導師的支援下,他希望能夠在基因克隆和基因打靶這兩項技術上取得成就。
“到了2002年,我就把這兩個方面都攻克了,並且作為第一作者,在《科學》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基因敲除技術,從那以後,20年的研究生涯就都集中在豬上了。”
此後,賴良學就開始利用克隆技術和基因修飾技術,對豬的基因進行改造。他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豬一方面是一種重要的經濟動物,另外也是非常重要的生物醫藥動物,在完成基因改造後,可以在生物醫藥的廣泛領域中得到應用。
因此,賴良學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豬的研究。
成功建立疾病的豬模型
成功建立疾病的豬模型,是賴良學多年來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他以亨廷頓舞蹈病的豬模型為例介紹説,亨廷頓舞蹈病是一種基因突變疾病,自從19世紀被一名名叫亨廷頓的醫生發現以來,人類迄今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因此,醫學界急需能夠建立該病的動物模型,用於對藥物、幹細胞、基因治療等多種療法的試驗。
2008年,著名亨廷頓舞蹈病的專家李曉江到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做講座,他當時所面臨的問題是,培育出了亨廷頓舞蹈病的猴子模型,但是猴模型卻無法存活。在交流中,李曉江與賴良學相見恨晚,萌生了合作培育豬模型的想法,互相取長補短。
因此,運用他所掌握的基因改造技術,就可以在豬的身上“複製”出病人的症狀,實現疾病的動物模型。更讓世界驚艷的是,賴良學及其團隊不僅培育出了豬模型,甚至還可以讓病豬生存及繁衍,形成種群。
“基因改造包括了兩個技術,一是在細胞水準上,把豬的細胞拿出來,然後通過基因編輯改造技術,使基因突變如同病人一樣,然後用這個細胞進行克隆,由於細胞基因已經發生了突變,所以做出來的克隆豬,就是我們想要的,帶有疾病突變的一個亨廷頓舞蹈病豬。”賴良學介紹説。
豐碩的成果也讓合作者紛至遝來,亨廷頓舞蹈病豬模型成功培育的消息公諸於眾後,許多從事藥物研究的機構都希望進行合作,用豬模型來實驗開發新藥。除了亨廷頓舞蹈病以外,包括糖尿病、老年癡呆、帕金森綜合徵、漸凍人等疾病,都可以用基因改造的方法,培育出動物模型。
賴良學還告訴記者,在豬模型建立之前,科學界普遍採用的是猴子模型,但是相比起用猴子來建立模型,“二師兄”有著不少優勢。“猴子的性成熟的週期比較長,真正做出一個疾病的模型,可能需要十年到十五年左右。豬的生殖週期就才一年,很快就可以形成一個種群。”
此外,對於器官移植來説,只有豬的器官在生理、形狀、結構大小跟人類的比較接近;而對於疾病模型來説,豬比小鼠更接近人,因為豬的器官大小、生理、代謝、壽命都跟人差不多,所以豬的疾病模型用於做藥物篩選、人類疾病研究、幹細胞治療的效果肯定也比小鼠好。
挫折和失敗是家常便飯
雖然成果豐碩,但是賴良學卻向記者強調,科學研究的歷程總是充滿著坎坷和挫折。
在掌握了基因敲除技術之後,賴良學曾經嘗試解決豬器官移植的難題。
“當時我們希望能夠成功實現豬器官移植到人體,解決人類面臨的器官移植供體嚴重不足的問題。”賴良學説。
但是,科學家們發現,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後,會出現超急性排斥反應的現象,器官會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發黑並失去功能。因此,解決這一問題,成為賴良學的首要課題。
賴良學説,當時他們發現豬的基因內有一個糖,是人體所沒有的,因此他們認為很有可能是由於這個糖的存在導致了超急性排斥反應現象的發生。但是,在成功運用基因敲除技術去掉了這個糖之後,賴良學卻發現沒有任何效果。
賴良學説,生命體的機制非常複雜,存在著太多的不可知因素,因此,挫折和失敗是家常便飯,要求科學家有犧牲和探索精神,同時還要有一顆大心臟。
“有時候我們在試驗中做基因敲除,原本預期能夠看到新的現象發生,但是經常是在敲除之後,卻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但是已經為此投入了許多時間、精力和經費,卻形成不了任何成果,只能推倒重來,從零開始。你想想,幾年下來,卻一無所成的感覺,那是一種巨大的挫折感。”
為了攻克老年癡呆這一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賴良學及其團隊也在進行動物模型的培育,但是在進行了八年之後,所培育的豬卻沒有看到任何老年癡呆的症狀。
“我們還得繼續等下去。”賴良學説。
連結
回國工作10年間 中國科研水準飛速提升
2007年,賴良學帶著學到的技術回到了國內,多年以來,他陸續幫助國內的不少科研機構建立起了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
賴良學告訴記者,當他在2007年剛剛回到國內的時候,中美兩國之間的科研條件差距太大,從設備、經費、人員水準等方面,都有不小的落差。十年以來,他欣喜地看到,國內科研水準的巨大進步。
“可以説,我們和美國之間的差距正在變得越來越小,國家重視程度和投入越來越大,他們有的,我們也有,我們甚至可以擁有比他們更先進的儀器設備。而且國家這些年來的政策力度,吸引了很多高層次的人才回國,讓國內的科研水準日新月異。”
作為一名科學家,賴良學對於未來充滿了期待。他告訴記者,基因技術的發展,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推動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從而為人類健康服務,而廣東將生物醫藥産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産業之一,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歷史契機。他相信,未來五年之內,通過建立疾病模型,人類一定可以攻克一個或者幾個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