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實現人民美好嚮往

2018-03-15 16:1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與此同時,他在報告中又進一步強調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並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戰略安排。應該看到,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與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是不可分割地聯繫著的,我們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為指導,將這兩個方面有機統一起來,從整體上全面理解和把握。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社會發展進步的最高價值目標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歷史領域中的一種基本關係便是社會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係。存在於一定社會結構體系中的現實的人是社會的主體,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會領域在內的整個社會結構體系則作為客體與主體相對應。這二者之間無疑是相互聯繫和制約的:作為客體的社會結構體系規定著人的存在和發展,而作為主體的人又是一種能動的存在,可以通過實踐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社會客體。從價值觀的角度看,作為主體的人是目的,而作為客體的社會結構體系則是手段;社會結構體系的發展和進步,最終都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

  正是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批判,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對立以及掩蓋在平等形式下的實際上的不平等,特別是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被剝削、被壓迫的現實境遇。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在更高階段上實現人的發展和解放的理想目標,並將其作為他們所主張的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社會的最終價值取向。正如《共産黨宣言》中明確指出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中國共産黨從成立之日起,便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就是為人民求解放,讓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擺脫三座大山的壓迫,翻身當家做主人。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目的也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雖然在實踐過程中發生過脫離這一價值目標的偏差和失誤,但我們黨最終克服了這些偏差,使我國社會發展回到正確方向上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將這一重要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加以闡述,充分表明瞭這一思想的重要地位,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終價值取向。黨的十九大關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部署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也都貫穿和體現了這一最高價值目標。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是著眼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認識這一點,意義十分重大:在推動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中,一定要牢牢把握這一目標要求,以此作為一切工作的價值引領。無論做什麼、怎樣做,最終都應以此來衡量,而不能與之相背離。

  社會發展進步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的現實途徑 

  歷史唯物主義肯定人作為主體的最高價值意義,但它又不是像舊的人本主義那樣抽象地談論人,將人的發展和解放當成一句空洞的口號。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人不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現實地存在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人的發展和解放要受到作為客體的社會結構體系的制約。只有通過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人的發展和解放才能真正得到實現。而人所在的社會結構體系是一個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其存在和發展是受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支配的。對此,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深入探索,揭示了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規律,為我們的社會實踐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正是借助於這種科學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深入研究了他們所面對的資本主義社會,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及其整個社會結構體系的運動規律,闡明瞭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和恩格斯能夠將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就在於他們不是僅憑主觀願望去構想未來的理想社會,而是依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去探索通往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只有通過這樣一種現實的努力,才能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建立起全新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社會;而只有在這樣一種新的社會條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最高價值目標——人的發展和解放也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基礎上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這就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得不經歷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還很不充分,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最高價值目標的實現不能不受到很大局限。也正因為此,大力推進經濟建設以及社會各領域的建設,儘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便成為這一階段迫切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近70年,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撥亂反正,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得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全面展開。我們提出“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之後又在如期實現前兩步戰略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將其作為“實現現代化戰略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當代中國社會在各個領域不斷取得新的進步,有力保證了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繼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並進一步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其作為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如期實現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按照這一要求,黨的十九大對2020年之後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兩個15年的戰略安排,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指明瞭具體路徑。這一戰略安排的實施和新的戰略目標的實現,一定能夠更好地造福廣大人民,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更為有利的社會條件。

  立足現階段具體實際,將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與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有機統一起來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社會發展進步的最高價值目標,而社會發展進步又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的現實途徑。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描繪了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的新藍圖,接下來所應該做的,便是從現階段的具體實際出發,將這兩個方面的要求有機統一起來,腳踏實地進行不懈奮鬥,確保黨的十九大各項戰略部署真正落到實處。

  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現階段首先需要做的仍然是積極推進經濟建設,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雖然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社會生産力已經獲得長足發展,但目前仍存在各種差距和不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品質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準有待提高。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戰略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通過努力,使社會生産力水準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更好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供堅實基礎。

  在繼續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還必須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統籌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動整個社會發展進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為此,必須相應推進社會各領域的建設,全方位滿足這些新的要求。從現階段情況看,我們還面臨不少難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仍很艱巨,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依然複雜,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社會文明水準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採取措施,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法治國家建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要不斷推動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須下氣力把我們黨建設好。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決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堅持不懈地開拓進取,努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勝利,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更高水準上不斷得到實現。

  (作者為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15日 07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