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深刻闡明瞭黨的領導、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同機構改革之間的內在邏輯。黨的領導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最大壓艙石;黨的長期執政能力,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能力;黨和國家機構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載體。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迫切要求通過科學設置機構、合理配置職能、統籌使用編制、完善體制機制,使黨和國家機構更好承載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歷史使命。
一、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要求從機構職能上解決好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問題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根本原則,也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産黨97年奮鬥史、新中國成立近70年發展史、改革開放40年探索史雄辯地證明,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鄧小平同志指出,“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除了改善黨的組織狀況以外,還要改善黨的領導工作狀況,改善黨的領導制度”。我們黨領導13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必須大力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不斷完善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這樣,我們黨才能“勝任對於整個國家和各族人民的巨大領導責任”,“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不是空洞抽象的,需要通過機構改革使黨的領導這個最大制度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黨的領導的實施,離不開黨和國家機構堅決有效的執行力。只有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加強和優化黨對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經濟、農業農村、紀檢監察、組織、宣傳思想文化、國家安全、政法、統戰、民族宗教、教育、科技、網信、外交、審計等工作的領導,才能保證黨中央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只有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才能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同級組織中得到貫徹落實;只有優化黨的組織、宣傳、統戰、政法、機關黨建、教育培訓等部門職責配置,優化設置各類黨委辦事機構,優化規範設置黨的派出機關,按照精幹高效原則設置各級黨委直屬事業單位,才能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只有統籌設置黨政機構,準確定位、合理分工、增強合力,防止機構重疊、職能重復、工作重合,才能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有序協同;只有積極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實現黨內監督和國家機關監督、黨的紀律檢查和國家監察有機統一,才能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我們要牢牢把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個根本點,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個貫穿改革全過程的政治主題,在深化改革中解決好黨長期執政條件下黨政軍群的機構職能關係問題,為有效發揮中國共産黨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提供完善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堅實的組織基礎和有效的工作體系,確保黨對國家和社會實施領導的制度得到加強和完善,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
二、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要求順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健全完善“優化協同高效”的黨和國家管理體制
我們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改革調整,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緊相連。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黨和國家機構建設和改革。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多次機構改革,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國特點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適應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各方面工作不斷深入的需要,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不斷推進,構成40年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重要內容。1981年以來,黨中央部門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9年集中進行了4次改革,國務院機構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集中進行了7次改革,實現了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機構職能體系的重大轉變,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體制機制保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加強黨的領導、推進依法治國、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健全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歷史和實踐總是給我們以深刻啟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同黨領導人民進行的艱苦奮鬥和創造的輝煌成就相伴相隨,同黨領導人民開闢的前進道路和積累的寶貴經驗互促共進。黨和國家機構作為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黨和國家機構也必然適應新的要求不斷改革完善,這是一條普遍規律。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長期執政能力要有新提升,黨和國家機構要有新形態新氣象新作為。黨的十九大作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新征程意味著新起點新任務,對黨和國家機構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提高效率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處在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上,一方面,需要立足當前、聚焦今後3年,針對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黨和國家機構職能上,為實施“七大戰略”、打好“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放眼未來、著眼今後20年、30年,前瞻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需要構建什麼樣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打基礎、立支柱、定架構,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有利條件。《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重點任務、實施要求,系統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和怎樣建設這個機構職能體系”的重大課題。我們要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加快構建適應新時代新任務要求的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基本框架,使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監督監管更加有力、運作更加高效,為更好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要求黨和國家機構更好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推動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賦予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新的內涵,也對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提出新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産”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迫切要求黨的長期執政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迫切要求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適應這個變化。當前,一些領域黨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還不夠健全有力,保障黨的全面領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一些領域黨政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凸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領域中央和地方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基層機構設置和權力配置有待完善,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軍民融合發展水準有待提高;群團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需要增強;事業單位定位不準、職能不清、效率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領域權力運作制約和監督機制不夠完善,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等問題仍然存在;機構編制科學化、規範化、法定化相對滯後,機構編制管理方式有待改進。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釋放市場和社會活力,集中各方面力量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黨長期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人民謀幸福,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決定》明確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四項原則之一,充分彰顯了機構改革的人民立場和價值取向。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國家機構絕不是封建地主或資本家用來統治壓迫人民的官僚機關,而是為人民服務,並用來保衛人民自己的工具”。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我們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完善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保障人民權益、傾聽人民心聲、接受人民監督的體制機制,著力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黨和國家機構履職盡責的各方面各環節;必須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保障各類市場主體機會平等、權利平等、規則平等;必須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著力破解民生難題、增進人民福祉;必須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回應人民對更優美環境的期盼,讓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必須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整合精簡執法隊伍,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必須深化人大、政協和司法機構改革,更好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使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不斷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共同富裕。
四、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要求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應有之義,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鮮明導向。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後,不斷探索這個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統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積累了豐富經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心要素一個是制度、一個是能力。需要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聯繫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不僅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而且對各領域改革發揮著體制支撐和保障作用。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牽一髮而動全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很多領域,像黨的領導體制改革、黨的紀律檢查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法律制度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等,都涉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也需要機構改革提供相應的組織支撐和保障。特別是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日益觸及深層次體制矛盾和利益關係調整,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體制和機構進行調整完善。比如,如果不統籌優化各層級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就不能確保從中央到地方的政令統一、運作順暢、充滿活力;如果不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等等。我們只有堅持從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出發,自覺進行機構調整和改革,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難題,才能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有效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改革持續深化,讓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品質、讓治理更有水準、讓人民更有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完善保證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安排、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意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強化政治責任,勇於擔當作為,狠抓改革落實,確保圓滿完成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各項任務!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1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