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論員觀察:立政德重法治,打造清明政治

2018-03-12 13:13: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以法治和德治並舉,下大力氣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治樹護林,成為管黨治黨的重要方法論

  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國理政,關鍵在人。“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既講法治又講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從法治與德治的角度,深刻闡釋了守護政治生態的重要性。

  “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如果説政治生態是檢驗我們管黨治黨是否有力的重要尺規,幹部的政治覺悟與法治素養,無疑是評價其是否合格的精準刻度。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政德”是始終重要的為官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宋代呂本中的名言:“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不難發現,為官清清白白、為政勤勤懇懇、為人慎言慎行,正對應著清、勤、慎的要求。這三德,既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治理資源的承續,更為今天黨員幹部履職盡責樹立了具有時代內涵的價值坐標,值得每一個黨員幹部銘記在心。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法治水準已經成為衡量政治清明程度的一把尺規。一方面,即使是“政德”,也早已從內心道德外化為可檢驗的制度標準。從實施新修訂的《中國共産黨廉潔自律準則》到出臺《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再到推行《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越來越多曾經為官做事的無形尺度,上升為黨紀黨規的有形戒尺。另一方面,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全社會法治信仰不斷加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不再有任何空間。法治素養,成為每一位黨政領導幹部“基本的知識體系”中的基本組成部分。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代表團以德治與法治為關鍵詞重申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無疑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過去10年間,重慶兩任前市委書記落馬,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從更大範圍看,這些年,一些地方“塌方式腐敗”的險情,令全社會驚詫,更拷問著遏制腐敗的治本之策。能不能抓住“關鍵少數”?如何形成“頭雁效應”?打破所謂“刑不上大夫”,提出“打鐵還需自身硬”,全面聚焦“政治生態”,我們對“樹木與森林”的關係有了更深刻認識。以法治和德治並舉,下大力氣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治樹護林,成為管黨治黨的重要方法論。

  “政治生態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判斷,説的正是“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梳理這幾年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會時間不難發現,“政治生態”作為一個關鍵詞,始終線上。2014年,在安徽代表團首提“三嚴三實”;2015年,在江西代表團強調“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2016年、2017年,在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遼寧賄選案後有針對性地談選人用人。年年講,常常講,常講常新。這樣的聚焦已經表明:黨內政治生態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儘管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但重構政治生態的工作依然艱巨繁重。

  和自然生態的凈化一樣,政治生態中出現的問題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解決,而要“多積尺寸之功”。通過不斷提升黨員幹部的道德水位與法治水位,以管住“思想”來管住“雙手”;通過發揮“頭雁效應”,以抓住“關鍵少數”來管好“絕大多數”,優良的黨風政風必然蔚然成風,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一定能持續為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12日 05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