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農業有幹頭有賺頭有奔頭(新時代新作為)

2018-03-09 09:5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鄉村振興要發揮好本土人才的作用。他説,將來還要引進職業農民,讓大學生甚至是海歸人才主動回鄉務農,使得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

  “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句話,20個字,十九大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這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又做出專門部署,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連日來,代表委員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建言獻策。

  [強農業必須靠科技創新]

  室外零下30多度,能不能養豬?能。

  冬天的黑龍江省龍江縣滴水成冰,豬舍內卻暖意融融。令人奇怪的是,豬舍保暖不用燒煤、不用燒燃氣、不用太陽能,全靠熱交換系統自給自足,溫度可達25攝氏度。這是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供熱豬舍。該技術讓東北冬季養豬不再是難事。

  牧原食品公司董事長秦英林代表説:“農業不僅有幹頭,還有看頭、有賺頭。在很多人看來,養豬沒技術含量,事實上,養豬現在也是高科技。我們正在研發大數據系統,發展智慧化養豬。農業要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走品質興農、綠色興農的路子。”

  農業部提出,2018年是“農業品質年”。“抓品質,不僅要求農業科技由追求增産轉向注重優質、安全、高效、生態,而且要加快推進農業政策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發展方式由粗放經營轉向可持續發展。”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馬傳喜委員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從這個角度看,第一産業的供給品質高了,整個産業鏈才會好,同時,在二、三産業上賺的錢,要反哺到第一産業中去。

  “有標準是基礎,能實施是關鍵。在推進農作物栽培標準化過程中,要堅持走法治推進道路。建議立法機關建立健全對農産品品質進行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出臺糧食品質監管條例,讓政府部門監管有法可依。”哈爾濱市政協主席姜國文委員説。

  “農業科技創新應主動服務品質興農、綠色興農,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服務農業的休閒、觀光、康養等多種功能開發,通過科技創新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委員建議,整合多個部門的農技推廣職責,突出農業高校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打通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最後一公里”。

  “品質、綠色出特色。我國農村發展差異性很大,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産業、特色農産品。”遼寧省朝陽市市長高偉代表説,有了特色,農業才有後勁,才能使鄉村振興穩定長期可持續。他建議,加快建立農村承包地有償轉讓和退出機制,給土地鬆綁,推動農業集約化生産。同時,解決人才缺乏、金融缺位問題。

  [美麗鄉村為美麗中國“打底”]

  柯城山明水秀、龍遊桃花十里、江山古道蒼鬱、常山柚香滿園……如今,浙江省衢州市鄉村“步步皆景、村村若畫”。

  “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衢州市委書記徐文光代表説,過去,有的地方農村臟亂是常態。衢州市著眼“全域提升、全境整潔、全民獲益”,在有效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的基礎上,所有行政村開展“整治亂堆亂放、拆除亂搭亂建、規範亂貼亂挂”專項行動,並全面構建村莊環境保潔網格化、管理一體化、考核精細化考評機制。

  “把農村作為一個大景區、大花園來統籌規劃,既要‘點上美’,也要‘面上美’,既要抓‘盆景’,也要造‘風景’,力求使每一個鄉村都成為宜居宜業的好地方。”徐文光説。

  農村不僅是美麗家園,還是稀缺資源。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加強農牧區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鄉村綠色經濟。

  “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我們通過景區統一運營,在土地流轉、建設機械租賃、交通運輸、經濟作物種植、合資公司股份分紅等方面,給農牧民群眾提供多元化的收入來源。”拉薩市市長果果代表説。

  “農村美,就是要實現自然美、人居美、鄉風美。” 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委員建議,加大對山水林田湖的保護和整治力度,採取更嚴格和有執行力的保護措施,將小農戶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小型養殖場的面源污染管起來。因地施策做好村莊規劃,建好基礎設施,推動“廁所革命”,提供必要的農村公共服務。“深度挖掘優良文化傳統,打造鄉村文化名片。比如,江西是革命老區,許多農村都有紅色基因,民風淳樸,鄰里和諧,可以更好地策劃規劃,做足特點亮點。”

  [未來務農兜裏有錢臉上有光]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岷江村黨總支書記陶勳花代表説,她所在的岷江村有“花木之鄉”美譽,也是川派盆景的發源地。這些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産品,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望加速體現市場價值。

  “鄉村振興,底子是産業興旺。村村鄉鄉應立足當地實際,因地制宜謀劃産業興農。”陶勳花説,近年來,村裏不斷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通過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鄉村旅遊公司等,對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和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進行改革,引導村民與市場主體共同開發資源。村裏引進一批康養旅遊、休閒民宿項目,盤活100多畝閒置土地,帶動200多戶村民參與。

  “借助‘網際網路+花木’,聚賢村花木年銷售額已經過億。農民兜裏有錢,臉上有光,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看到政府工作報告裏提到“發展‘網際網路+農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江蘇省沭陽縣廟頭鎮聚賢村黨委書記李生代表幹勁更足了。

  這幾年,李生帶著村民種植花木,通過電商銷售。物流快遞直接將網點設在了村裏。“我們的花木瞄準中高檔市場,高附加值花木佔了四成以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南京青奧會都用過我們的花木。”

  李生建議政府通過託管、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引導群眾把各地特色農業做強做大,帶動形成一批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

  (本報記者馬躍峰、楊迅、方敏、邱超奕、尹曉宇、楊倩、方圓、齊志明、張文、辛陽、唐天奕、瓊達卓嘎,人民網記者徐馳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