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踐行者|陸建新:矗起中國高樓“脊梁”

2018-03-02 15:51:00
來源:深圳新聞網
字號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劉夢婷)陸建新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但提起他參與或主持承建的的建築,一定不會感到陌生——430米高的廣州西塔、442米高的深圳京基100大廈、492米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60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這些地標性超高層建築,不僅創造了世界高層建築施工的最快紀錄,而且實現了許多重大技術創新,陸建新也因此在業內被冠以“樓王”稱號。

  緣起深圳國貿大廈

  1982年,剛滿18歲的陸建新從學校畢業後進入荊門市水泥廠工作,“那時,有些同學早一步來深圳,他們寫信告訴我,深圳很繁華有很多高樓。而當時我只見過5層的樓房,那樣的高樓多麼令人嚮往啊!隨後我便踏上了南下的列車。”這一決定徹底改變了陸建新的人生。

  當踏入國貿大廈的工地後,當時的陸建新震驚了,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單體建築工地。那時對面的羅湖大廈已蓋了20層高了,上面還挂著醒目的大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國貿大廈是我國第一幢超高層建築,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當時,我國沒有相關施工經驗可借鑒,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建設者們並沒有放棄,深圳市領導也給予支援,提升試驗終於取得成功,全工地為之歡呼。

  於是,國貿以20釐米提升一次的滑模施工,順利建設到160米的高度,創造了三天一個結構層的施工速度,被譽為“深圳速度”,成為深圳改革開放的一種標誌。當時在國貿大廈當測量技術員的陸建新,雖然懵懵懂懂,但前輩們的韌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他日後不斷追求進步、絕不輕言放棄的動力。

  “一毫米都不能差”

  從一名施工測量員成長為世界一流的鋼結構施工專家,陸建新紮根建築工程一線36年,愛崗敬業,忠誠奉獻,先後參與建設了3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建築鋼結構施工總高度超過3500米。

  施工測量是超高層鋼結構建築安全穩定的基礎環節。經過反覆鑽研,陸建新在工作中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施工測量方法,採用傳統的經緯儀觀測與鐳射投點量距兩種測量方法建立觀察復核系統。通過這一新的測量技術,能夠控制鋼柱總垂偏內傾25毫米,外傾17毫米,這個精度僅為當時美國鋼結構AISC標準允許偏差的1/3,創造了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測量的奇跡。

  工作中,陸建新一直踐行著“工匠”精神,不浮不殆,不急不躁,久久為功。徒弟評價陸建新時稱:“這些萬丈高樓都是師父在1mm的精度上積累起來的”。

  36年來,他從一名測量員,成長為世界一流的鋼結構專家、項目經理,書寫了央企普通員工愛崗敬業、崗位成才的精彩篇章。他先後榮獲了“中國建築勞動模範”、“全國國企敬業好員工”、“廣東省優秀共産黨員”、“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他參與的一項建築施工科研課題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把“工匠”精神帶進生活

  “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通過鑽研,陸建新成功攻克了國産100毫米超厚鋼板與日本、韓國産鋼板的組合焊接難題;通過鑽研,他成功借力支撐架破解了塔吊爬升費時費力的難題,大大節約了工期;通過鑽研,他成功實現了高層鋼柱總垂偏差控制在AISC標準的1/3的施工奇跡……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有賴於陸建新平日裏紮實的專業基礎。

  生活中,陸建新同樣身體力行地履行著“匠人精神”。“我們家的冰箱用了24年,沒換過”,用女兒陸懿的話説,陸建新有一點“懷舊”,也有一點“摳門”,捨不得扔東西,能用的就一直用。

  那臺24年都沒換過的老冰箱,其實沒用幾年就壞了。陸建新“仗著”在學校學過一點基本的電路知識,對妻子説:“電器原理都差不多,我先把冰箱拆開看看。”他就拿出家裏以前買的電錶,對照出廠線路圖,這裡量量,那裏測測。又利用午休時間跑到書店裏查資料,在書店裏抄抄寫寫了幾個中午,把需要的電器維修知識和線路圖都記下來。他又買了把電烙鐵,自己動手,還果真把冰箱修好了。這臺冰箱以後再也沒出過問題。

  事實上,像陸建新這樣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技術骨幹,在中建鋼構都有很不錯的待遇。住得更大一點兒,穿得更好一點兒,用得更新一點兒,都再正常不過。可是,這麼多年變化的似乎只有建築層高的不斷刷新和技術品質的不斷突破,陸建新仍是那個樸素如初的陸建新,在單位同事的眼裏,他也是“絲毫不擺譜,能坐公交就不用轎車”的領導。

  在陸建新看來,無論是工作或是生活,凡是還能使用的就絕不浪費,人生的享受,並非來自於物質,而是來自於心底的踏實和滿足。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