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為何要鬧“教授荒”?
明年後臺灣的65歲人口,將達到15%以上,進入老年社會。人口總數多年停留在2300萬上下的寶島,卻有169所大學。有些私立大專學校,秋季入學的大學一年級生報到率,約三成左右,不少冷門科系只有幾名學生出現,被迫停辦;有些大學預備退場、或合併。
另外一個危機:臺灣各大學院校有嚴重的“教授荒”。大批精英教授即將退休,後繼無人。目前臺灣有24.9%的大學教授年齡超過了55歲,未來10年,有12099位教授屆齡退休。其中有19所學術地位頂尖的大學,10年內退休的教授有四千人,約佔三分之一。
過去二十多年,臺灣學子海外讀研究所的人逐年降低。臺灣有教授資格的人,也在逐年減少。尤其在商業管理、電子資訊、會計、財金等領域,愈來愈難找到留學海外名校畢業的人選。臺灣自教育改革後,大專院校蜂擁而立,研究所也多了起來。在本地讀研究所的花費少,很多大學畢業生也因為找工作困難,就繼續讀下去。過量的本土博士覓職困難,前幾年媒體炒作“博士賣雞排”的新聞,重創本土博士形象。
而這群將在十年內退休的教授群,是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嬰兒潮世代,那時候在臺灣上大學的比例比現在低很多,臺灣也沒有什麼博士班,很多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在海外唸書、教書、工作,之後返回臺灣,成為當今臺灣的教授主力。
世界銀行在《研究型大學的崛起——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一文中説明:香港科大在二十年內崛起、三年蟬聯QS亞洲大學排行冠軍的關鍵,是因為八成教授在世界前24名頂尖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們多數是臺灣、香港或中國大陸出生的留學生,在國外取得專業成就,埋首香港科技大學努力多年,得到輝煌的成果,促成香港科技大學當下的成就。具同樣背景的人,也是打造過去三十年臺灣高等教育競爭力的主力。
臺灣的學界菁英,不斷地被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以高薪挖角。愈年輕的學者離開得愈快,因為他們的研究能量強。有一對不到四十歲的教授夫妻去了香港,薪水是臺灣的4倍。臺灣教授的薪資低,早不是秘密。此地不問哪間學校、無關領域,助理教授起薪6萬8990元(新台幣,下同);副教授7萬8680元,正教授9萬3540元。有位大學財金系主任去美國面試新教授,開出年薪4萬美元,接受面試的人半開玩笑地説:“我現在年薪10萬美元,不如我雇用你好了!”
大批教授即將一一退休,菁英學者紛紛到海外謀求高薪職位,後繼乏人,大學教授這個行業在臺灣快要成為“夕陽産業”,今後臺灣年輕世代的競爭力,很多人不看好。
(作者馬淑靜 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