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95後”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彧:讓“面人郎”插上新媒體翅膀

2018-02-26 17:53: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白色麵糰和少量紅色麵糰揉在一起,給壽星上個腮紅。”郎佳子彧攤開左手掌,用右手把拇指肚般大小的兩塊麵糰恰到好處地揉在一起,再用撥子、撥棍把人物的面部表情勾勒出來。

  隨後,他將一小塊麵糰搓成一條細細的長條,用撥子挑到壽星的眼睛下方,笑著説:“這個是一般女生化粧時都會畫的臥蠶。”大約二十分鐘後,一個壽星的模樣便初具雛形。

  郎佳子彧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今年23歲,捏面人20年,是為數不多的“95後”資深手藝人。

  百年傳承 面人記錄時代變遷

  郎佳子彧的爺爺郎紹安是北京“面人郎”的創始人,在他小時候,經常有個走街串巷做面人的藝人,指尖似乎充滿了魔法,一個個短小精緻的小人幾刻鐘的功夫就“活”了起來,五官俱全,神態各異,郎紹安被面人技藝深深吸引。

  1921年,郎紹安正式拜“面人王”趙闊明為師,開始學習面人技藝,在隨後的近百年裏,捏面人便成為養活郎家上下幾代人的看家本領,而它也見證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巨變,北京、天津、威海衛、上海……郎紹安帶著他心愛的手藝走南闖北。

  作品《司馬光砸缸救友》創作于1930年,是郎紹安現存年份最久遠的作品,至今已有88年。初期創作,傳統古代人物、神話人物、清代宮廷人物、動物形象佔據了郎紹安作品題材的大部分,隨著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和時代的發展,反映市井生活景象的作品不斷涌現,有《洋車》、《剃頭挑子》、《吹糖人》等等。

  “從爺爺開始到我爸再到我,所有創作的作品,實質上具有一定的時代記錄功能。”郎佳子彧指著《出殯》、《剃頭挑子》等作品説,很多生活景象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傳統面人技藝卻將這些歷史印跡生動形象地保留了下來。

  郎紹安有九個子女,郎佳子彧的父親郎志春排行最小,但卻是在面人技藝上傳承最為精湛的一個。在北京“面人郎”工作室的主陳列室,推開門的右手邊,一座假山上密密麻麻的小面人格外引人矚目,這是郎志春的面人作品《五百羅漢》,每個小人僅有兩釐米高,面部表情刻畫極為細緻,神態各異。

  “小時候看爸爸捏面人,覺得這個操作好厲害,特別神奇,我經常在旁邊看得入迷。”有一次,父親給郎佳子彧安排了一個任務——搓5根細長條,這個平時看父親做起來非常簡單的事情,郎佳子彧卻花費了5個小時才做好。

  郎佳子彧坦言,特別小的時候對捏面人沒什麼概念,只是抱著玩的心態。後來,父親對郎佳子彧的要求逐漸升級,一個寒暑假要捏50個面人,“我剛開始時捏小動物。”郎佳子彧説,後來他開始融入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流行元素,卡通面人、抽象面人應運而生。

  精挑細磨 20年捏面人近5000件

  做面人所需的材料十分講究,所用的江米是一粒粒精挑細選出來的,“現在的很多江米是雜交的,我們需要挑選那些比較乾淨、色澤飽滿一些的。”郎佳子彧説。

 

  所挑選出的江米需要用石磨磨成粉,再用180目的籮篩選。和面時需要按比例兌入蜂蜜、顏料,做出不同顏色、防腐、防蛀的麵糰。

  郎佳子彧介紹説,大部分製作工具都是自己手工做的,最常用的工具是撥子和撥棍,撥子相對較扁、較尖,多用來挑、刻或者切斷;撥棍則稍微圓滑些,用於搟或做較為柔和的衣紋。此外,還有鑷子、小剪刀、小梳子等其他工具。

  在製作過程中,每加上一個新東西,都要與之前的部分相適應,以保證作品結構比例的科學性。“比如,壽星比較戲劇化一些,臉上的紋路複雜,額頭特別大。要做到隨時隨地找比例,這是非常基本的要求。”郎佳子彧説,做好的面人不能暴曬,也不能放置於低溫環境中,一般放在室內自然風乾。

  説起製作面人,郎佳子彧滔滔不絕,而這一切都與他20年來創作近5000件作品的歷練密不可分。12歲時,他倣照爺爺郎紹安的作品《司馬光砸缸救友》捏了一個一模一樣的作品,獲得了比賽一等獎。這個作品對他來説意義重大,“我記得特別清楚,我爸當時誇我説,‘你爺爺22歲才能做出《司馬光砸缸救友》,但是你12歲就能做出來了’。”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民間藝術家協會的照片,當時剛剛中考完。”郎佳子彧指著一張被精心裝裱的照片説。照片裏的人看上去大都是四五十歲的前輩,而年僅15歲的他,已經能夠獨當一面。

  表現出色的郎佳子彧被眾多藝術家認可,16歲那年,他被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破格吸收為準會員,18歲時正式轉為會員,同年還被東城區民間藝術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推陳出新 表情包、籃球鞋成創作新寵

  郎佳子彧是一名95後,和同齡男孩一樣喜歡打籃球、看動漫,而他也巧妙地將這些符合年輕人審美和喜好的流行元素融入到面塑創作中,實現了創作題材上的創新,並且被許多人所喜歡。

  “2006年前後,我特別喜歡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就捏了一個福娃形象的面人。”《福娃》是郎佳子彧做的最早的卡通面人,也是他第一次做現代題材的面人,這得到了父親郎志春的好評,“我爸在生活上對我非常嚴格,但是在面人創作方面比較‘放任’我,尊重我的想法。”

  平時一有時間,郎佳子彧就會約上三五好友打籃球,籃球于他而言,是摯愛,他也因此創作了《灌籃高手》裏主角形象的面人,“但是在做鞋的部分時,我只簡單上了顏色和鞋帶,刻畫不夠細緻,自己不是很滿意。”

  郎佳子彧是個較真的人,他不斷揣摩該如何捏出球鞋的紋路和構造,後來他創作出了一組球鞋面塑《WE ARE JORDAN》,這是郎佳子彧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以服飾作為單獨元素進行的創作,是創作題材上的又一創新。

  近年來,表情包這種以圖片表達情感的方式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新寵”,郎佳子彧面塑作品《葛優癱》就是將表情包題材應用於面人創作的一大嘗試,“起初是有一塊舊毛巾,還有一個藥盒,我琢磨著兩個東西可以做出一個沙發,正巧我當時也用‘葛優癱’的表情包,就想著可以把它捏出來。”郎佳子彧説,人物張著的嘴很有特點,牙齒等也都非常細緻地被刻畫出來。

  無論是傳統題材還是現代題材,以往的面塑都是具象的,注重寫實,刻畫細節。然而,郎佳子彧卻更偏愛表現主義,表達內心感受。他高中時創作的面人作品《花季》就是其中的一個,生動地表現了高三學子面對高考壓力時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

  “我現在正在做的面人,表達了我考研時混雜著煩躁、掙扎的複雜感受,人物形象特別胖。”郎佳子彧説,此作品與《花季》有些類似,都是抽象面塑,靈感均來自自己彼時的處境和感受。

  在郎佳子彧看來,無論如何創新,捏面人的手法、技藝必然是一脈傳承下來的,但是,如果想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須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反映當下時代屬性和人民生活,才能煥發出歷久彌新的魅力,吸引人們接受、認可、學習和傳承。

  學霸傳承人 新媒體助力面人傳播

  郎佳子彧在藝術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高中時學過一段時間美術,“不過,我想把文化功底打牢,學習傳播方面的知識,更好地把‘面人郎’傳播出去。”2013年,郎佳子彧以高考643分的優異成績,被國際關係學院傳播學專業錄取。

  在校期間,郎佳子彧經常在“創意手工”活動上教同學們捏面人,同時走進幼兒園、中小學、高校、社區教授面人技藝,“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面人郎’。在教別人的時候,我自己也在不斷進步,對新作品的創作會有所啟發。”

  既然學習的是傳播學專業,再加上自己本身是“面人郎”的傳承人,郎佳子彧想通過新媒體方式來做出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內容吸引人們關注面人技藝。在大四下學期,他和幾個好朋友一起組建了團隊,開設了公眾賬號,做一些關於捏面人的短視頻進行傳播。

  從2017年4月8日“郎老師週六小課堂”第一期講解派大星面塑製作開始到2017年8月19日,四個月間,郎佳子彧帶領團隊共推出20期短視頻,“現在大家用微博微信比較多,希望通過微傳播,方便大家了解面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産,週六小課堂以後還會繼續進行。”

  短視頻製作初期的主題以教授簡單易操作的卡通面人為主,但是漸漸地,郎佳子彧對於同質化的教學有些厭倦,他開始不斷挑戰自己,追尋更加吸引人的拍攝選題,“如果僅拍攝傳播手工課的話,小課堂的傳播就是單向的,缺乏互動性,於是我們想到每期去不同的地點、教授不同身份的人學習捏面人。”

  在此期間,郎佳子彧去過紋身店做關於日式傳統面具的面塑,去改裝車店做剎車盤面塑,“這些都是從來沒有在面人郎中出現過的東西,比較跳脫、打破常規。”郎佳子彧笑著説,未來可能會開一個手工體驗坊,做一些創意手工盒等衍生産品。

  在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郎佳子彧取得了北京大學美術專碩第一名的初試好成績,他希望能通過更加專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和功底,為“面人郎”的弘揚傳播添磚加瓦。(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群)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