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時代文化自信 引領青少年茁壯成長
今年除夕當天,共有6.88億用戶通過微信紅包傳遞了新年祝福;正月初一至初六,全國電影票房累積突破56億元人民幣,刷新了春節檔票房新紀錄;全國外出旅遊人數3.86億人次,年味濃濃的古村落遊成為今年的流行。至於家長帶著孩子走進書店,選幾本好書“加油”“充電”的場景,更是多到了隨處可見、無以計數的程度。
這些現象説明,春節除了祭灶掃塵、除夕守歲、祭祖拜年、春聯鞭炮等等傳統年俗依然鮮活呈現以外,還有網購年貨、綠色過年、電子紅包、視頻拜年、觀賞電影、外出旅遊等等“新年俗”元素閃耀登場。而這一切,則折射著社會物質發展和文化變遷的深層脈動。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春節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是連接民族情感的臍帶,也是傳承文化的載體。它讓我們看到了天人合一、儉約自守、有容乃大、自強不息、與人為善、同舟共濟等等文化因子、文化意蘊和文化價值,有助文化自信的確立,有助凝聚起中華民族逐夢前行的力量。
其實,春節還是一窺我們民族文化偉力的窗口。為什麼中華文化、中國文明在世界幾大文明中唯一賡續不斷連綿不絕,看一看延續幾千年的農耕時代的傳統春節,至今依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依然能夠撬動幾十億人次的遷徙大潮,就能深切體悟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感悟到文化自信的淵源。
在建黨95週年慶祝大會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緣由何在?底氣何在?就在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而“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以及“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等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和治國理政的思想圭臬。我們,根本就沒有輕薄傳統文化的理由。文化自信,是一個科學理性的選擇,是一個基礎堅實的結果。
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努力,需要強大的力量加以推動。其中,自然需要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少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由此也就看出,引領青少年傳承中華文化,延續民族精神根脈,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多麼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