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文化惠民讓“獲得感”實實在在

2018-02-24 14:55: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網站)北京2月24日電(特約記者楊飛 記者趙楠)鑼鼓喧天辭舊歲,歌舞昇平迎新春。戊戌狗年春節,新春走基層群眾性文化活動如火如荼。民俗表演、社火等輪番上演,給群眾端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氣,向著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逐夢前行。

  逛廟會是中國特有的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其也已經成為了現代春節的熱門活動。改革開放40年來,廟會在繼承傳統的物資交流和文化娛樂的基礎上,還逐漸向促進社區和諧、豐富城市文化等功能轉變。

  秧歌扭起來,日子火起來。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主要分佈在陜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

  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是全國各地的一種民俗文化。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戊戌狗年春節期間,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不僅讓群眾大飽眼福,也極大地活躍了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

  傳統文化因網際網路更加生動、豐富、親民,網際網路因傳統文化更加文明、理性、有序。借助網際網路平臺,剪紙、宮燈、年畫、皮影等良風民俗有了新的時代內涵,也讓人們重新認識和感受到了蘊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傳統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改革開放40年來,文化惠民已經讓“獲得感”實實在在。而今行走在築夢中國偉大征程中,13億多炎黃兒女更應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在續寫中華民族輝煌成就的同時,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更好的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