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媽媽的手】羞澀情感終迎“告白”契機
“你有多久沒有牽媽媽的手”這一話題迅速在網路升溫,由人民日報新媒體與眾多網路新媒體共同發起的“牽媽媽的手”大型網路活動在春節期間溫情上線,無論是微博平臺還是眾多網路新媒體發起該項活動下方的評論區,鄉愁情懷、童年記憶、悲歡離合、長情陪伴……與親情有關的感情雜糅交織,對於多數成年的子女來説,這份“愛在心頭口難開”的羞澀情感終於迎來了表達契機。
“你想有份穩定的工作,過得去的生活。你也想成功,獲得別人的認可。你想趕在別人的前面,至少不要被人落得太遠。你想撐起一個更好的未來,才對得起苦苦打拼的現在。你很忙,忙著追趕,忙著超越,忙著創造屬於自己的一切。你的付出,無人知曉,你的一切,卻有她始終牽掛……”發起活動的文案縱然簡短,卻是多數初長羽翼、懷揣夢想的青年人寫照,活動文案的圖片沒有刻意修飾,卻是大多數母親的日常。如此“普通”的文案,一天之內,卻在微博話題“牽媽媽的手”中引來閱讀5.2億次,討論34.4萬次,相比過去的熱點話題,這一話題多了份厚重和靜默。
對於多數青年人而言,長期在外的奔波塞滿了打拼生活的日常,與朋友同事的嬉鬧也時常沖淡對家的牽掛,或許,我們總以為移動互聯時代,微信的視頻、語音拉近了與父母的距離,高鐵的提速也縮短了歸家的時間,技術帶來便捷,但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像孩童時代一樣直接地、露骨地表達作為子女心中的這份“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直接的感情變得羞澀,甚至充滿嫌棄,但心中的情愫卻越發深厚。在萬家團圓的春節,歸家的子女也終於等到一個機會的送出,以“牽媽媽的手”活動之名,回歸親情最質樸的原色。這既是當下快節奏生態的“慢”呼喚,更是對傳統文化中親情、家庭、家風的重溫和傳承。
不要因為急於行走而忘記回頭。有人説,“子欲養,親尚在”是親情最好的樣子,但繁忙紛雜讓“親情”退出了日常的主位。急求事業上的進步、不公待遇的吐槽、情緒的發泄……多少次,暴躁的脾氣讓我們傷害了那個最牽掛自己的人;工作的繁忙和初為人父,為人母……多少次,我們因工作而沒有時間照看自己的孩子,本可以享受晚年生活退休的父母卻來到你的城市,在陌生的城市裏照看孫子女,為你解決“兩難”,我們卻忘記他們初為人父,為人母時又是如何克服這所謂的“兩難”……誠然,在這場活動發起之日,很多人開始牽起媽媽的手,去感受童年的溫暖,也在為歲月帶來的粗糙紋理而流淚,這一刻,很多人説“要好好愛媽媽”,當春節假期即將結束,當遊子再度踏上奔波的征程,當每天工作充斥日常,我們是否還會想起牽起媽媽手的那一刻自己的勇氣和諾言?“慢”下腳步,回頭看,總有一人始終牽掛。
重溫傳統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在這場活動的圖片中,有一則圖片格外引入注目:習總書記牽著母親的手散步。在習總書記的辦公室裏,常年擺放著與父母家人的數張闔影,他是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榜樣,“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參與者分享的圖片中,既有祖孫三代的手牽手,也有四世同堂手牽手,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人而言,雙重角色的切身體會又何嘗不是一種愛的傳遞?“親情”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唯有帶著時代印記傳承下去,傳統文化才有現實意義。
“牽媽媽的手”活動終有結束的一刻,“牽起媽媽手”這一動作也有終結的一天。時代的瞬息和歲月的飛逝縱然無情,但時常地回頭和敞開的心扉卻從不因外界而改變。勇敢地牽手,用心地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