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聖途》:縱千番蹉跎,愛國之忠,不懼不悔

2018-02-13 14:45:00
來源:中國西藏網
字號

  中國西藏網訊 近日,央視播出紀錄片《聖途》,重現了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從扎什倫布寺啟程,不遠萬里從西藏到北京朝覲乾隆皇帝這一歷史事件。中央政府和六世班禪克服各方面的阻力,共同攜手,遵循西藏人民意願,奠定西藏穩固的政局,共謀安定與團結。該片再現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一重大規章制度形成的過程和意義,深刻反映出歷史上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轄和治理,以及中央政府在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認定上的權威。

  《聖途》一共五集,蒙太奇拍攝手法向觀眾展現著精美絕倫的高原畫卷,弦樂和誦經聲相互穿插,縈繞耳畔。紀錄片以六世班禪為線索,鮮活呈現兩百餘年前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治理,以及闡釋中央政權與西藏地方政權從來是隸屬關係的事實。歷史的風起雲湧,與雪域高原的巍峨風光相得益彰。該片歷經兩年策劃、三年拍攝,攝製組沿著六世班禪進京朝覲路線,輾轉西藏、青海、內蒙古、河北、北京等多地取景,行程5萬餘公里,採訪了唐卡、彩塑、藏香等傳統文化傳承人,西藏大學、西藏社科院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者以及布達拉宮和扎什倫布寺等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者,全景式地展現了雪域高原的獨特風貌和人文景觀。製作過程可謂茹苦含辛,一片至誠。而以紀錄片形式梳理這一史實脈絡,不僅有歷史意義,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一世班禪題寫的片名“聖途”二字,一份傳承在這清秀雋永的字跡裏清晰起來。清聖祖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冊封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班禪額爾德尼”。據《清實錄》載:“諭理藩院:‘班禪呼圖克圖,為人安靜,熟諳經典,勤修貢職,初終不倦,甚屬可嘉。著照封達賴喇嘛之例,給以印冊,封為班禪額爾德尼。’”彼時起,班禪額爾德尼的名號,被中央政府正式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也正式明確了班禪的政治宗教地位,從此歷代班禪轉世,須經中央政府冊封成為歷史定制。轉眼歲月呼嘯而過,中央政府對班禪額爾德尼的照護,和歷世班禪愛國愛教的光榮傳統,仍在時光流轉中不絕地延續。

  “猶如飛鳥隨大鵬,無數智者擁大師,緩緩前往東方去。”

  清朝年間,藏地不乏衝突與戰亂,權力的角逐與廝殺讓雪域生靈不得安然。在西藏,一些世俗貴族反對中央政權,企圖趕走駐藏大臣和駐藏的清軍,清王朝則堅決地同這種分裂國家的行為進行著鬥爭。在這種動蕩的局勢下,六世班禪深明大義的胸懷,無畏堅忍的風骨卻已悄然萌芽。

  如第一集片頭旁白所言:“一座城的氣質,源自歷史的印記,一座建築也同樣如此。”位於承德的須彌福壽之廟,又被稱作班禪行宮。這座建築由歷世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複製而來,卻又融合了漢滿兩族元素。它的存在,銘刻著雪域眾生的殷切期許,和大清皇帝的治國安邦方略。

  清高宗為邀請六世班禪赴京覲見,其實在數年前早就作了精心的籌備和部署。他選擇了七旬萬壽的時機,讓六世班禪以祝壽為名前來朝覲。又把會晤的地點,選在承德避暑山莊,並在承德修建了接待班禪的須彌福壽之廟。古稀之年的乾隆皇帝,為這次相見,還特地學了藏語。

  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禪,心中都有一番夙願,就是西藏的穩定。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從日喀則出發,克服重重阻力,身經連綿的災患,歷時一年多,行程兩萬里,終於來到熱河避暑山莊,為乾隆帝恭祝七十萬壽。乾隆皇帝與六世班禪二人的希冀,與西藏百姓共同的意願,促成了這次朝覲。朝露夕陽,坎坷古道,他穿越叢林荊棘,翻過巍峨雪山,六世班禪用腳步詮釋著愛國愛教的真諦。正如《聖途》第二集旁白所言:“六世班禪以二十年的智慧和心血,成就了西藏地方的安定,他知道已經到了朝覲皇帝的時機,他要將信仰和佛法散播到更寬廣的地方,他要用一次遠行為自己虔誠維護的西藏安定和蒼生幸福,求一個光明美好的未來。”這次朝覲,六世班禪期待了二十年。在處境最為困苦之時,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禪既維護了清朝中央政權的威信,又維護了西藏內部的團結。

  1774年,英國駐印度總督哈斯汀士派波格爾拜見六世班禪,提出要與西藏建立聯繫、英方與西藏自由通商等要求,實際意在妄想把西藏從中國領土中分離出去。六世班禪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團結。他在與波格爾打交道的過程中,始終站在維護中國主權的立場,維護清朝中央政權與西藏地方政權是隸屬關係的立場,態度是非常明確的。“波格爾又暗示班禪可否勸藏人與英方成立某種形式之聯盟。……班禪謂拉薩攝政之疑懼英人,非僅其本身問題,亦因臣屬中國,不敢開罪中國當局,故彼須候北京政府之回示。”面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威脅利誘,六世班禪依舊端然,不為所動,其謀國之忠、憂國之切、愛國之誠令人動容。

  清高宗乾隆執政時期,採取了許多有助西藏安定的重要舉措。在西藏善後工作方面,對受戰爭災禍的百姓,做了很多救濟。廓爾喀兩次侵略西藏,日喀則以西的國土,一度全部淪陷,當地藏族人民遭受的損失是很大的。特別是廓爾喀人經過的地方,牛羊糧食均被搶去,不能搶走的糧食又被焚燒。當時,清高宗特向達賴、班禪賞銀,專為救濟受災人民之用。在戰爭期間,曾在西藏購糧數萬擔,其擔任運輸糧食的“烏拉”,也全部付給報酬,並非無償勞役。

  清高宗乾隆制定“金瓶掣簽”制度,是對西藏宗教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不僅完善了活佛轉世制度,也更加明確了西藏地方與清朝中央的從屬關係。這一歷史定制得到藏傳佛教各教派和信教群眾的擁護,解決了活佛轉世認定中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此後再沒有出現過大規模內部爭權的戰亂,或因“政教權力”更疊,而産生大的混亂和糾紛。金瓶掣簽制度完全符合政治手續、法律手續和宗教手續,也符合藏傳佛教的基本教義。自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以來,歷世達賴或班禪的轉世靈童,都要經過“金瓶掣簽”認定,最後報請中央批准,這已經成為歷史慣例和國家定制。因此,認定批准達賴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靈童歷來權在中央。

  清高宗乾隆為了紀念六世班禪,在他圓寂後的第四年,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特命在六世班禪生前居住過的黃寺的西側,建立了一座宏偉的“清凈化城塔”,並築了圍墻,修了廟門、大殿、碑亭、僧房等,形成了一座規模完整的廟宇,人們把它稱為西黃寺,後來,十世班禪在中央政府的幫助下,在西黃寺建立了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專門培養愛國愛教的優秀僧才。而今,西黃寺也是十一世班禪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宗教場所。紀念六世班禪的“清凈化城塔”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寺內乾隆“禦制”的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也完好地保存著,象徵著中華各民族的親密團結永世長存。

  十一世班禪而今威儀具足,精進不輟。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其寄予厚望。他亦是不負重托,始終延續著歷世班禪愛國愛教、護國利民的風範,得到了僧俗信眾的虔誠信仰。十一世班禪在該片第五集深情地説:“佛教徒的人生追求和價值理想是眾生幸福,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只有國家穩定了,社會和諧了,民族團結了,人民才能幸福,眾生才能得樂。所以説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不是我們的額外任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和神聖使命,是我們理應去做的事情。”

  縱觀歷史,班禪額爾德尼的職責,不僅是對信眾施以精神教化,維護祖國統一與民族團結的重擔也在他們的肩上,這需要堅定的承當。在藏傳佛教中,班禪被信眾視為無量光佛的化身,這意味著他們承擔著信眾的期許。如何去深愛眾生,只有像大地一般沉穩、開闊,這樣才能滋養你愛著的那些人的心。如九世班禪大師一生之願:“所望徹底覺悟,共保和平,免鬩墻之紛爭,謀根本之建設。”又如十一世班禪所言:“我的夢想是世界和平、祖國安定、人民和諧、佛法弘揚。”光陰輾轉,倏然而已,然歷世班禪深知,中華大地從來哺育著他愛著的藏族同胞,如同藤纏繞樹,相依相偎。唯有愛國愛教,努力使自己的同胞在進步的社會裏過著團結安定的日子,才是與佛教本懷所契合的。高原上捻著念珠的人們,虔誠祈禱著和平與安然,這是一些需要被深深地尊重與理解的生命。中央政府與歷世班禪深刻領悟著,藏地的黎民蒼生需要的不是自相爭擾、劍拔弩張,而是安定與團結。

  以史為鑒,珍重今日的和諧與穩定,謀求進步與發展,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恒久不變的心之所向。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全面貫徹落實、各族群眾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一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良好、宗教和睦、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新西藏正呈現在世人眼中。各族人們惺惺相惜,不曾舍離,惟願攜手共圓偉大中國夢!(中國西藏網 文/王美晴)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