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農村路改變的青春——三位80後青年的鄉村奮鬥路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 題:那些因農村路改變的青春——三位80後青年的鄉村奮鬥路
開欄的話:近年來,“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也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為貫徹落實指示精神,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山西、四川、山東、浙江和福建等地,採訪調研“四好農村路”建設情況,挖掘各地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展現基層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6日起,“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欄目以“四好農村路”為專題,連續播發三篇來自基層一線的調查報道。
“鄉村要發展,沒有年輕人怎麼行!”
曾幾何時,“留守”是鄉村的代名詞。如今,在“四好農村路”建設帶動下,鄉村的人氣旺了、財氣來了,點燃了很多年輕人留在家鄉、創業幹事的熱情。一個個村莊在這群青年的帶動下,煥發出新活力。
藏族青年蘇冬梅:扶貧路帶來財氣和“才氣”
“看見屋,走到哭,望著山,走得癱”,這曾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百姓出行難的真實寫照。
“路修好前,坐車去成都要走上一天一夜,要是遇上泥石流、塌方,兩三天可能都到不了。”小金縣扶貧幹部蘇冬梅説。
今年30歲的蘇冬梅是土生土長的小金縣人,塵土飛揚、滾石塌方,是她對家鄉道路的兒時記憶。“道路不通,教育落後,那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去外面看看。”
2004年,蘇冬梅考上了成都大學旅遊管理專業,2009年畢業後,她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扶貧幹部。“讀書改變命運,我想用自己在外面學到的知識,讓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走出大山,路是關鍵。令蘇冬梅欣喜的是,家鄉的路在不斷改善:2014年小金縣完成了1400多公里道路的硬化;2015年,縣城過境路修成;同年10月,巴朗山隧道貫通,自此,從小金縣去往成都的路上,再也不用翻越4000多米海拔的大山。
道路的通暢,不僅讓山裏的土特産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讓當地人鼓了腰包,也讓當地的教育資源有了明顯改善:一座座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塑膠跑道代替了原來的黃土路……
道路修通後,更多的志願者來到了小金縣。據了解,目前全縣共有志願者120名,他們分佈在當地的30所中小學,像蘇冬梅一樣,用自己的所學滿足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
“這條路帶來財氣,更帶來了‘才氣’,我相信,我們的教育會更好,小金縣的未來會更加美好!”蘇冬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