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創新新高地正在崛起
科技創新新高地正在崛起
——北京站上新時代發展的新起點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 董城
“新時代,時不我待!”
2018年,站上新時代發展的新起點,北京正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國家戰略需求引導科技創新方向,以科技創新引領高精尖産業發展,以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城一區”為主戰場,繪就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新篇章。
科技創新中心的主戰場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首都發展謀篇佈局、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吹響了嘹亮號角,開啟了北京轉變發展動力、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水準、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的新航程。
作為首都,北京有全國頂級的科研人才和院校,89所高校、400余家科研院所、580多名兩院院士雲集,300多家國家級創新基地活力旺盛,全社會研發投入保持在6%左右,平均每天誕生200多家科技型創新企業。打造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有實力,也有責任。
“三個科學城”的規劃和建設,備受矚目。如何找準特色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用“聚焦”“突破”“搞活”幾個關鍵詞明確了各自發展的側重點。
中關村科學城集中力量主攻前沿性的原始創新,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懷柔科學城重在基礎科學研究,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未來科學城則建設重大共性技術研發創新平臺,打造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
在北京,甚至全世界,中關村科學城都是“科技創新”的代名詞。這裡,創新資源最為密集,創新人才最為集中,創新活動最為活躍,培育了百度、小米等創新型企業。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3年,已累計孵化團隊1900個,總融資額近百億元。
後起之秀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學城,厚積薄發,走“突破”“搞活”之路,“打開院墻搞科研”,引入央企、民企、高校等多元主體,建設一批校企、企企共建的協同創新平臺,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研發高地。
崛起的創新“新高地”正成為北京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
原創成果競相涌現
“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我們有信心!”
1月19日12時12分,全球首顆面向通導遙一體化應用的“共用衛星”,搭載長征十一號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全圖通位置網路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長鬥興奮地告訴記者,這顆以“亦莊全圖通一號”命名的技術驗證衛星,有望加快導航定位進入亞米級時代。
2017年,是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油發力的一年,大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一批重量級原創成果競相涌現: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三重簡並費米子,率先完成釀酒酵母12號染色體的設計與人工化學合成,率先研製成功5奈米碳基光電整合電路、世界首款55奈米全系統多核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晶片、首個水稻全基因組晶片等。
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相繼成立: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面向全球公開遴選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石墨烯研究院新型研發平臺紛紛落地。
一批標誌性裝置相繼問世:成功研製發射世界上最高靈敏度和最好空間解析度的大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慧眼”,推動我國高能天體物理研究邁入國際先進行列。子午工程、鳳凰工程等累計1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運作或正在建設。
一批支援創新發展的政策基金推出:設立了北京科技創新基金,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等,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資高端“硬技術”創新,基金規模達1000多億元,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據統計,在我國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219項技術中,北京佔比55.7%,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化學誘導的多潛能幹細胞、高溫鐵基超導等一批重大基礎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
盤活政策引入“鳳凰”
北京有47萬家科技企業,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萬家。如何吸引“三城”的科研成果到“一區”落地轉化?這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直在琢磨的問題。
作為首批“千人計劃”的學者謝良志,16年前“拎包入住”開發區,創辦公司潛心研發治療血友病的“八因子”新藥。在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之際,新藥産業化用地成了最大難題。
為了讓“八因子”這一成果儘快落地,開發區多方協調,從緊張的用地空間裏“擠”出一塊。如今,“八因子”這一新藥將在今年正式投産。
正是抓住了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這一核心問題,開發區積極調整産業結構,盤活土地、盤活資本、盤活人才,出臺涉及人才引進、産業孵化、企業發展等全方位、一條龍的政策,吸引高端海外學人3300人,中央“千人計劃”入選者63人。
2017年,開發區生産總值實現1330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高精尖産業貢獻卓越,國家高新企業佔全區法人單位總數的比重達到3.83%,領跑北京市。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開發區的經濟增長是企業新産品新技術的應用帶來的。”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2017年,亦莊的企業研發完成國際領先新技術117項、新産品123項,其中填補國際空白的新技術、新産品32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新技術、新産品82項,專利轉化率達到90%以上。
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時間表: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35年,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中堅力量和引領世界創新的新引擎;2050年,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高地。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發展,正成為首都未來發展的強勁引擎。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0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