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江蘇:文化活水流進百姓心田

2018-01-28 14:01: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近年來,江蘇省堅持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用大眾聲音傳遞時代內涵,讓文化活水流進百姓心田。

  文化扶貧 既要輸血又要造血

  1月15日上午,宿遷市泗洪縣朱北村農家書屋內,黨的十九大專場閱讀會正在舉行,村民爭相閱讀討論,掌聲不斷。“十九大報告中,涉及鄉村振興的內容很多。光靠宣講,不能讓村民過癮。我們在書屋開設了專場閱讀會,每週一次,讓村民們細細品讀。”朱北村黨支部書記朱紹克介紹。

  “沒事就來書屋轉轉,聽聽閱讀會,俺們老年人也知道像鄉村振興這樣的新名詞呢!”村民陳秀林告訴記者,書屋有圖書上千冊,投影儀、電腦一應俱全,還經常舉辦“銀發智慧課堂”、科教宣傳、技能培訓等活動,“這簡直就是百姓的精神樂園和致富加油站。”

  截至目前,江蘇省已建成1.8萬多家農家書屋。農家書屋的遍地開花是江蘇農村文化扶貧的縮影。此外,江蘇省加大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建起鄉鎮綜合文化站1278個,文化活動場所20913個……打造農村“10里文化圈”,讓村民在15分鐘的路程內就有書可讀。

  文化惠民,既要雪中送炭,又要錦上添花。這5年來,江蘇省致力於文化輸血的同時,更重視引導基層文化造血。

  “打起竹板熱情高,滿堂歡聚樂陶陶,今天不把別的講,學習十九大最重要……”徐州市馬莊村村文化禮堂內,快板演出隊正加班加點排練十九大宣講節目。“我們自編自創了多個節目來宣傳十九大,把十九大的精神帶給每村每戶。”表演者王倩説。

  快板演出隊隊員都是馬莊農民樂團的成員,也是馬莊村的“百姓名嘴”。5年來,“百姓名嘴”一直堅持聽百姓音,講百姓話,讓時代內涵紮根在基層。此外,南通推出“老戲新唱”、泰州搭建“百姓大舞臺”、張家港舉辦“文明百村歡樂行”,讓民間能人登上舞臺,傳遞百姓聲音……一個個種文化活動品牌在全省遍地開花。

  文明鄉風 既要扶德又要樹典型

  文化活水源源不斷,文明鄉風更要跟上。

  在東海縣石梁河鎮西朱范村,貼有村規民約的宣傳欄處處可見。“記者朋友,俺們村的環境是不是很乾淨?可多虧了這村規民約吶!”村民王計劃告訴記者,過去,街坊四鄰衛生觀念差,垃圾隨意堆在路邊,環境衛生極差。後來,村裏制定“保護環境衛生”“嚴禁鋪張浪費”的村規民約,並與每家每戶簽訂承諾書,“自從簽了這承諾書,大家不亂扔垃圾了,村裏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宴席明顯減少,環境美了,心情也美了”。

  “規矩大家定,承諾自己守”。這是西朱范村許多村民常講的一句話。“活”的村規民約越來越讓村民們感受到依規辦事的方便,也讓鄉村環境美人心更美。

  道德模範、身邊好人、最美人物是百姓身邊看得見、夠得著的鮮活教材,這些新鄉賢最具感召力。

  在揚中,美德文化展示區、正德文化涵育區、行德文化體驗區和尚德文化觀光區“四區”建設進展如火如荼。“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鄉賢名人”也被村民廣為讚揚。

  在如皋,200多位新鄉賢成為群眾學習的榜樣。“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文化志願者”等活動讓凡人善舉成為接地氣的精神財富。

  在揚州,公道鎮埝橋村農民製作愛國、孝道、節儉等家規家訓牌匾,懸挂在農家廳堂顯要位置……

  蘊含愛國愛鄉、見賢思齊、崇德向善正能量的文明鄉風點燃了廣大農民群眾奔向好日子的內生動力。

  精神脫貧 既要扶志又要扶智

  要讓貧困村真正拔掉“精神窮根”,找準根源最重要。近幾年,江蘇致力於從思想根源上斬斷農村窮根:扶志氣,激發百姓用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帽;抓培訓,有一技之長才能確保真脫貧。

  走進淮安市漣水縣張羅村,偶遇老人張道寬,與以往不同的是,老人臉上的笑容多了,見人也熱情了。“多虧了政府幫忙呀,才讓俺這老漢又打起了精神,撐起這個家!”張道寬告訴記者,2017年兒子兒媳在打工過程中雙雙遇難,癱瘓在床,頓時感覺天塌了。後來是村裏幫扶才讓他重拾勇氣,照顧全家。

  淮安市大力推行結對幫扶,除了送錢送物,還鼓勵村幹部打開百姓心門,送溫暖、送志氣、送信心。同時創建創業婦女典型宣傳和巾幗示範基地,激發婦女群眾脫貧的活力,絕不讓任何一位群眾在思想上掉隊。

  扶志才能自強,扶智才能自立,只有“志智雙扶”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冬天冷,晚上要在大棚棚膜上加蓋草簾或玉米秸,這樣就能起到保溫效果。”在沭陽縣沙愚村村民李成的繡球大棚內,技術培訓員王芳正給李成指導冬季花卉大棚保溫方法。“花卉培訓讓俺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李成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有專業的培訓員手把手教學,再也不怕技術難題了。

  沭陽縣推進花農培訓和科技入戶工程,鼓勵技術人員深入村頭、花圃田頭、花農家中進行創業指導、培訓,年均舉辦培訓20期以上、培訓花農1萬人次以上,讓貧困人口真正找到産業脫貧之“術”。

  鹽城、連雲港、鎮江等市也正積極推進“陽光扶貧”,不僅從思想上扶志,扶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還從能力上扶智,提高貧困戶造血能力,徹底斬斷窮根。(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徐曉陽)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