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火車票明起開售 多地熱門車次票源緊張
春節搶票大戰進入白熱化。明日起,就可購買除夕(農曆臘月三十)火車票了。因為除夕當天是2018年春節法定節假日第一天,所以選擇當天乘坐火車回家的人不在少數,搶票難度可想而知。
多地熱門車次票源緊張
據2018年全國春運電視電話會議顯示,今年春運于2月1日啟動,至3月12日結束,全國旅客發送量約29.8億人次,其中鐵路預計發送旅客3.88億人次,同比增長8.8%。
中國鐵路總公司15日披露,截至1月14日,2018年春運鐵路第一輪售票高峰平穩度過,單日發售量、12306網站訪問量等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至1月14日,全國鐵路各種售票方式共售出車票13306.7萬張,日均售出車票1108.9萬張,同比增幅3.2%。
數據顯示,1月12日當天12306網站全天提供余票查詢服務720億次,日頁面瀏覽量達813.4億次,全天發售車票1029.7萬張,均創歷史新高。
記者在12306網站上查詢顯示,像北京-廣州、廣州-鄭州、上海-長沙等一些熱門線路,基本很少有餘票,放票後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另外,即便是經過車次較多的地方,購買火車票的情況依然緊俏。15日,記者試著購買2月13日北京-德州的火車票,12:30開始放票,1分鐘之內,只剩下3個車次有餘票。要知道,這條線路當天有66個車次。
同程旅遊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春運,廣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福州、寧波、溫州、廈門、武漢為火車票最難買票的十大出發城市。
“從數據來看,今年乘火車的人顯著增長。”攜程相關負責人對中新網記者表示,一方面,這和鐵路運力提升有直接關係,運力提升,鐵路覆蓋到了更多的地方,但這也間接造成了一些熱門車次票源緊張的情況。
可用“迂迴”、“撿漏”等策略購票
網上搶不到火車票?先別著急,這幾個小竅門或許對你有用。首先,牢記搶票時間點,12306網站放票時間點為21個,即8:00至18:00期間,每個整點和半點均有新票起售,記住自己購買車次的放票時間點,做好搶票準備。
另外,從往年情況來看,兩地直達的火車票往往很快被搶空,這時不妨運用一下“迂迴”策略。例如,北京-蘭州每天有2個高鐵車次,但北京-西安每天有21個高鐵車次,西安去蘭州也比較方便,每天有14個高鐵車次。所以從北京到蘭州,實在搶不到直達的火車票,可先去西安,再回蘭州。
多方式嘗試購票是購票成功的一個竅門。網上訂不到,可線下窗口或者電話購票。當然,電話訂票也可以採用“迂迴”策略,當地訂票電話打不通的話,可加所屬省份的其他城市電話區號再試下,而且最好用固定電話。
除此之外,還可採用“撿漏”的方式購票。因為12306網站規定,沒有換取紙質車票且不晚于開車前30分鐘的,可以在網站辦理退票,所以火車開車前30分鐘可去看看有沒有餘票。
另外,預售首日放票45分鐘不妨再次刷新12306網站,此時可能有沒有付款的票放回系統。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消息顯示,根據規律,在開車前15天、48小時、24小時等時間節點,退票相對集中,這時沒搶到票的可去“撿漏”。
可嘗試其他交通工具回家
如果還搶不到火車票,可試試其他交通工具,比如飛機或近年來興起的跨城順風車。這些出行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滴滴順風車數據顯示,在2017年春運期間,共運送848萬乘客跨城出行,比2016年同期增長3.46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乘坐飛機,也要早購票。記者線上查詢顯示,北京-哈爾濱等一些線路基本都是全價票,很多航班還顯示“票少”。
另外,如果你家鄉是旅遊城市,也一定注意早早買票,因為和你一塊搶票的不只有老鄉,還有全國遊客。去哪兒網大數據顯示,往年熱門航線搶票已經進入白熱化,北京、上海等多地春節前三天飛往三亞航線的平均票價已經升至3000元以上;有些航線也只剩下頭等艙。
當然,也可採用多種交通工具組合策略,規劃好了不但能順利回家,還可省錢。以2月11日從揚州往南寧方向為例,當天直飛機票的最低價為1370元,而從揚州先坐火車去南京,再飛南寧,火車票+機票最低價僅為1187.5元,比直飛的票價便宜了近200元。
記者試著用某款搶票軟體,顯示搶票超千次仍沒成功。網站截圖。
今年搶票軟體不好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搶票軟體並不好使。記者購買2月13日的北京-德州的火車票,指定了幾個車次,在放票前啟動某搶票軟體,依然搶票失敗。
15日,記者還在另一款搶票軟體上嘗試購買2月13日北京-廣州的高鐵票,軟體顯示刷了1000多次都沒搶到票。還有用戶告訴記者,“往年加價30元,在某搶票軟體上就買到了票,今年刷了幾次了,還是不行。”
記者觀察發現,今年搶票軟體不好使還有一個原因是退票較少,放票點搶不到的話,後續會更難。
旅遊專家劉思敏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春運的參與者,不管是小資白領還是農民工,大都有了網上尤其是APP搶票的習慣,不少人使用的搶票工具也都“鳥槍換炮”,網速的差距也拉開了,但畢竟資源有限,導致出現一定的搶票困難。(記者 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