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物價形勢有助經濟平穩運作 2017年CPI重返“1時代”
1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7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漲1.6%,完成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調控目標;PPI同比上漲6.3%,與上年同比下降1.4%形成鮮明對比,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5年的下降態勢。
有關專家表示,2018年,我國物價通脹水準或保持總體溫和,CPI和PPI之間的剪刀差有望逐漸收窄,物價形勢將有助於經濟平穩運作,不會産生貨幣政策相應調節的要求。
全年CPI重返“1時代”
2017年全年,CPI同比上漲1.6%,漲幅比2016年回落0.4個百分點,重新回到“1時代”。食品價格下降1.4%,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主要受豬肉和鮮菜價格下降較多影響。非食品價格上漲2.3%,漲幅比上年擴大0.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1.7%,服務價格上漲3.0%。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認為,2017年全年,我國CPI走弱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漲幅較低,從2017年2月以來食品價格一直負增長。全年氣候相對平穩,蔬菜糧食供應充足,食品價格保持低位。豬肉價格在2017年迎來下行週期,從5月到10月的每月降幅都超過10%,對物價形成下拉作用。非食品價格和核心CPI走勢則平穩,全年平均上漲2.3%、2.2%。核心CPI呈穩中略升態勢,主要原因是醫療保健、教育旅遊等服務類價格上漲。
2017年12月份當月,CPI同比上漲1.8%,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連續9個月處於“1時代”。其中,城市上漲1.9%,農村上漲1.7%;食品價格下降0.4%,非食品價格上漲2.4%;消費品價格上漲1.1%,服務價格上漲3.0%。
“從同比看,食品價格下降0.4%,影響CPI下降約0.08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2.4%,影響CPI上漲約1.93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分析説,受對比基數較高影響,鮮菜和豬肉價格分別下降8.6%和8.3%,合計影響CPI下降約0.46個百分點;雞蛋、羊肉、鮮果和水産品價格同比漲幅比上月均有所擴大,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28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分別上漲6.6%、2.8%和2.1%,合計影響CPI上漲1.37個百分點,佔非食品價格上漲影響程度的七成以上。
12月份,CPI環比上漲0.3%。其中,城市上漲0.3%,農村上漲0.4%;食品價格上漲1.1%,非食品價格上漲0.1%;消費品價格上漲0.5%,服務價格上漲0.1%。
PPI同比由負轉正
2017年全年,PPI由上年同比下降1.4%轉為上漲6.3%,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5年的下降態勢。
繩國慶分析説,2017年全年生産資料價格上漲8.3%,影響PPI上漲約6.13個百分點。其中,漲幅較大的行業有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分別上漲29.0%、28.2%和27.9%。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7%,影響PPI上漲約0.17個百分點。
2017年12月份當月,PPI同比上漲4.9%,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生産資料價格上漲6.4%,比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5%,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
從環比看,12月份,PPI環比上漲0.8%,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生産資料價格上漲0.9%,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2%,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
從主要行業看,漲幅擴大的有燃氣生産和供應業,上漲3.8%;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上漲3.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上漲3.0%。漲幅回落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上漲3.7%。由升轉降的有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5%。由平轉降的有煤炭開採和洗選業,下降0.3%。
2018年通脹壓力不大
交通銀行認為,2018年,CPI同比漲幅或上升至2%左右,通脹水準溫和;PPI同比漲幅或回落至3.5%左右,CPI和PPI之間的剪刀差逐漸收窄。
連平表示,2018年,我國經濟增長總體上平穩,國內需求難以大幅擴張;隨著去杠桿、防風險和監管政策趨緊,市場利率小幅上行,流動性合理適度,2018年難以出現較大的通脹壓力。豬肉價格迎來上行週期,食品價格可能恢復性回升,成為推動2018年CPI上升的主要因素。2018年價格漲勢可能會從生産端向消費端轉移。從PPI看,未來大宗商品價格難以持續大幅上升,未來輸入性因素對PPI的抬升作用減弱。在國內投資需求趨弱的情況下,2018年工業産品價格上漲步伐將會放緩,PPI難以重拾大幅攀升之勢。由於去産能工作持續推進,環保限産力度加大,對産品價格形成支撐。
“從總體上看,2018年物價形勢將有助於經濟平穩運作,不會産生貨幣政策相應調節的要求。”連平表示。
有專家指出,目前的物價水準並不會成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牽制。2018年的政策重心在於防風險、去杠桿,意味著貨幣政策難松。但在雙支柱的框架下,監管政策密集落地會逐步加強宏觀審慎的調控效力,有助於貨幣政策向中性回歸。
也有專家指出,基於當前我國價格運作面臨的新特點和新挑戰,我國應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斷創新價格調控思路,完善價格調控機制,使物價調控手段更加精準高效。 (經濟日報 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